大般涅槃經卷第五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䜟奉詔 譯
如來性品第四之二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諸佛世尊有祕宻藏。是義不然。何以故?諸佛世尊唯有宻語,無有宻藏。譬如幻主,機關、木人,人雖覩見屈伸俯仰,莫知其内而使之然。佛法不爾,咸令衆生悉得知見,云何當言諸佛世尊有祕宻藏?」
佛讃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言,如來實無祕宻之藏。何以故?如秋滿月,處空顯露,清淨無翳,人皆覩見。如來之言,亦復如是,開發顯露,清淨無翳。愚人不解,謂之祕藏,智者了逹,則不名藏。善男子!譬如有人,多積金銀至無量億,其心慳悋,不肯惠施拯濟貧窮,如是積聚乃名祕藏。如來不爾,於無邊劫積聚無量妙法珍寳,心無慳悋,常以惠施一切衆生,云何當言如來祕藏?善男子!譬如有人身根不具,或無一目、一手、一足,以羞恥故,不令人見,人不見故,名爲祕藏。如來不爾,所有正法,具足無缺,令人覩見,云何當言如來祕藏?善男子!譬如貧人,多負人財,怖畏債主,隱不欲現,故名爲藏。如來不爾,不負一切衆生世法,雖負衆生出世之法而亦不藏。何以故?恒於衆生生一子想,而爲演說無上法故。善男子!譬如長者多有財寳,唯有一子心甚愛重,情無捨離,所有珍寳悉用示之。如來亦爾,視諸衆生同於一子。善男子!如世間人,以男女根醜陋、鄙惡,以衣覆蔽,故名爲藏。如來不爾,永斷此根,以無根故,無所覆藏。善男子!如婆羅門所有語論,終不欲令剎利、毗舍、首陀等聞。何以故?以此論中有過惡故。如來正法,則不如是,初、中、後善,是故不得名之祕藏。善男子!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心常憶念,憐愍無已,將詣師所,欲令受學,懼不速成,尋便將還。以愛念故,晝夜慇懃教其半字,而不教誨毗伽羅論。何以故?以其幼稚,力未堪故。善男子!假使長者教半字已,是兒即時能得了知毗伽羅論不?」
「不也。世尊!」
「如是長者,於是子所,有祕藏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以子年幼,故不爲說;不以祕故,悋而不說。所以者何?若有嫉妬祕悋之心,乃名爲藏。如來不爾,云何當言如來祕藏?」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言。若有瞋心、嫉妬慳悋,乃名爲藏;如來無有瞋心、嫉妬,云何名藏?善男子!彼大長者謂如來也,所言一子者,謂一切衆生。如來視於一切衆生猶如一子,教一子者謂聲聞弟子,半字者謂九部經,毗伽羅論者所謂方等大乗經典。以諸聲聞無有慧力,是故如來爲說半字九部經典,而不爲說毗伽羅論方等大乗。善男子!如彼長者,子旣長大,堪任讀學,若不爲說毗伽羅論,可名爲藏。若諸聲聞有堪任力,能受大乗毗伽羅論,如來祕惜不爲說者,可言如來有祕宻藏。如來不爾,是故如來無有祕藏。如彼長者教半字已,次爲演說毗伽羅論;我今亦爾,爲諸弟子說於半字九部經已,次爲演說毗伽羅論,所謂如來常存不變。
「復次善男子!譬如夏月,興大雲雷、降注大雨,令諸農夫下種之者多獲果實。不下種者,無所克獲,無所獲者,非龍王咎。而此龍王亦無所藏。我今如來,亦復如是,降大法雨大涅槃經,若諸衆生,種善子者,得慧芽果。無善子者,則無所獲。無所獲者,非如來咎;然佛如來,實無所藏。」
迦葉復言:「我今定知如來、世尊無所祕藏。如佛所說毗伽羅論,謂佛如來常存不變,是義不然。何以故?佛昔說偈:
「『諸佛與縁覺,及以弟子衆,
猶捨無常身,何況諸凡夫?』
「今者乃說常存無變,是義云何?」
佛言:「善男子!我爲一切聲聞弟子,教半字故而說是偈。善男子!波斯匿王其母命終,悲號戀慕不能自勝,來至我所,我即問言:『大王!何以悲苦懊惱乃至於此?』王言:『世尊!國太夫人,是日命終,假使有能令我母命還如本者,我當捨國、象馬、七珍及以身命,悉以賞之。』我復語言:『大王!且莫愁惱,憂悲啼哭,一切衆生壽命盡者,名之爲死。諸佛縁覺、聲聞弟子,尚捨此身,況復凡夫?』善男子!我爲波斯匿王教半字故,而說是偈。我今爲諸聲聞弟子說毗伽羅論,謂如來常存,無有變易。若有人言如來無常,云何是人舌不墮落?」
迦葉復言:「如佛所說:
「『無所積聚,於食知足。
如鳥飛空,跡不可尋。』
「是義云何?世尊!於此衆中,誰得名爲無所積聚?誰復得名於食知足?誰行於空跡不可尋?而此去者爲至何方?」
佛言:「迦葉!夫積聚者,名曰財寳。善男子!積聚有二種:一者有爲、二者無爲。有爲積聚者即聲聞行,無爲積聚者即如來行。善男子!僧亦二種:有爲、無爲。有爲僧者名曰聲聞,聲聞僧者無有積聚,所謂奴婢非法之物,庫藏穀米、鹽豉胡麻、大小諸豆。若有說言如來聽畜奴婢僕使如是之物,舌則卷縮。我諸所有聲聞弟子,名無積聚,亦得名爲於食知足。若有貪食,不名知足。不貪食者,是名知足。跡難尋者,則近無上菩提之道,我說是人雖去無至。」
迦葉復言:「若有爲僧,尚無積聚,況無爲僧?無爲僧者,即是如來,如來云何當有積聚?夫積聚者,名爲藏匿,是故如來凡有所說,無所悋惜,云何名藏?跡不可尋者所謂涅槃,涅槃之中無有日月、星辰諸宿、寒熱風雨、生老病死、二十五有,離諸憂苦及諸煩惱,如是涅槃,如來住處,常不變易,以是因縁,如來至是娑羅樹間,於大涅槃而般涅槃。」
佛告迦葉:「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有人壽命無量,名大丈夫。是人若能安住正法,名人中勝。如我所說八大人覺,爲一人有?爲多人有?若一人具八,則爲最勝。所言涅槃者,無諸瘡疣。善男子!譬如有人爲毒箭所射,多受苦痛;值遇良醫,爲拔毒箭,傅以妙藥,令其離苦,得受安樂。是醫即便遊於城邑及諸聚落,隨有患苦、瘡疣之處,即往其所,爲療衆苦。善男子!如來亦爾,成等正覺,爲大醫王,見閻浮提苦惱衆生,無量劫中被婬、怒、癡、煩惱毒箭,受大苦切。爲如是等,說大乗經甘露法藥,療治此已,復至他方有諸煩惱毒箭之處,示現作佛,爲其療治,是故名曰大般涅槃。大般涅槃者名解脫處,隨有調伏衆生之處,如來於中而作示現,以是眞實甚深義故,名大涅槃。」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世間醫師,悉能療治一切衆生瘡疣病不?」
「善男子!世間瘡疣,凡有二種:一者可治,二不可治。凡可治者,醫則能治。不可治者,則不能治。」
迦葉復言:「如佛言者,如來則爲於閻浮提治衆生已。若言治已,是諸衆生,其中云何復有未能得涅槃者?若未悉得,云何如來說言治竟,欲至他方?」
「善男子!閻浮提内衆生有二:一者有信,二者無信。有信之人,則名可治。何以故?定得涅槃,無瘡疣故,是故我說治閻浮提諸衆生已。無信之人,名一闡提,一闡提者,名不可治。除一闡提,餘悉治已,是故涅槃,名無瘡疣。」
「世尊,何等名涅槃?」
「善男子!夫涅槃者,名爲解脫。」
迦葉復言:「所言解脫,爲是色耶?爲非色乎?」
佛言:「善男子!或有是色,或非是色。言非色者,即是聲聞縁覺解脫。言是色者,即是諸佛如來解脫。善男子!是故解脫亦色、非色。如來爲諸聲聞弟子說爲非色。」
「世尊!聲聞縁覺若非色者,云何得住?」
「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色非色,我亦說爲非色。若人難言:『非想非非想天若非色者,云何得住、去來、進止?』如是之義,諸佛境界,非諸聲聞縁覺所知。解脫亦爾,亦色非色說爲非色,亦想非想說爲非想,如是之義諸佛境界,非諸聲聞縁覺所知。」
爾時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哀愍,重垂廣說,大涅槃行解脫之義。」
佛讃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眞解脫者,名曰逺離一切繫縛。若眞解脫離諸繫縛,則無有生,亦無和合。譬如父母和合生子,眞解脫者則不如是,是故解脫名曰不生。
「迦葉!譬如醍醐其性清淨。如來亦爾,非因父母和合而生,其性清淨。所以示現有父母者,爲欲化度諸衆生故。眞解脫者即是如來,如來解脫無二無别。譬如春月下諸種子,得煖氣已尋便出生;眞解脫者則不如是。
「又解脫者名曰虚無,虚無即是解脫,解脫即是如來,如來即是虚無、非作所作。凡是作者,猶如城郭、樓觀、却敵;眞解脫者則不如是,是故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即無爲法,譬如陶師作已還破,解脫不爾,眞解脫者不生不滅,是故解脫即是如來。如來亦爾,不生不滅、不老不死、不破不壞、非有爲法,以是義故,名曰如來入大涅槃。不老不死有何等義?老者名爲遷變,髮白面皺;死者身壞命終。如是等法,解脫中無;以無是事,故名解脫。如來亦無髮白、面皺有爲之法,是故如來無有老也;無有老故,則無有死。
「又解脫者名曰無病,所謂病者,四百四病及餘外來侵損身者,是處無故,故名解脫。無疾病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如來無病,是故法身亦無有病,如是無病,即是如來。死者名曰身壞命終;是處無死,即是甘露,是甘露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如來成就如是功徳,云何當言如來無常?若言無常,無有是處。是金剛身,云何無常?是故如來不名命終。如來清淨,無有垢穢,如來之身非胎所汙,如分陀利本性清淨。如來解脫亦復如是,如是解脫即是如來,是故如來清淨無垢。
「又解脫者,諸漏瘡疣永無遺餘,如來亦爾,無有一切諸漏瘡疣。
「又解脫者無有鬪諍,譬如飢人,見他飲食,生貪奪想,解脫不爾。
「又解脫者名曰安靜,凡夫人言,夫安靜者謂摩醯首羅,如是之言即是虚妄。眞安靜者畢竟解脫,畢竟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安隱,如多賊處不名安隱,清夷之處乃名安隱。是解脫中無有怖畏,故名安隱,是故安隱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法也。
「又解脫者,無有等侣,有等侣者,如有國王有隣國等。夫解脫者則無如是,無等侣者謂轉輪聖王,無有能與作齊等者。解脫亦爾,無有等侣,無等侣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轉法輪王,是故如來無有等侣,有等侣者無有是處。
「又解脫者名無憂愁,有憂愁者譬如國王畏難强隣,而生憂愁。夫解脫者則無是事,譬如壞怨,則無憂慮,解脫亦爾,是無憂畏,無憂畏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無憂喜,譬如女人,止有一子,從役逺行,卒得㐫問,聞之愁苦,後復聞活,便生歡喜。夫解脫中,無如是事,無憂喜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無有塵垢,譬如春月,日没之後,風起塵霧。夫解脫中無如是事,無塵霧者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譬如聖王髻中明珠,無有垢穢。夫解脫性亦復如是,無有垢穢,無垢穢者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如眞金性,不雜沙石,乃名眞寳,有人得之生於財想。夫解脫性,亦復如是,如彼眞寳,彼眞寳者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譬如瓦瓶,破而聲㽄,金剛寳瓶,則不如是。夫解脫者亦無㽄破,金剛寳瓶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是故如來身不可壞。其聲㽄者,如蓖麻子,盛熱之時,置之日曝,出聲震爆。夫解脫者無如是事,如彼金剛眞寳之瓶,無㽄破聲,假使無量百千之人悉共射之,無能壞者,無㽄破聲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如貧窮人負他物故,爲他所繫,枷鎖策罰,受諸苦毒。夫解脫中無如是事,無有負債,猶如長者多有財寳無量億數,勢力自在,不負他物。夫解脫者亦復如是,多有無量法財珍寳,勢力自在,無所負也,無所負者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無逼切,如春涉熱,夏日食甜,冬日觸冷。眞解脫中無有如是不適意事,無逼切者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又逼切者,譬如有人飽食魚肉,而復飲乳,是人則爲近死不久。眞解脫中無如是事,是人若得甘露良藥,所患得除。眞解脫者亦復如是,甘露良藥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云何逼切、不逼切也?譬如凡夫,我慢自髙,而作是念:『一切衆中誰能害我?』即便攜持蛇虎毒蟲,當知是人不盡壽命,則無横死。眞解脫中無如是事。不逼切者如轉輪王,所有神珠能伏蜣蜋、九十六種諸毒蟲等,若有聞是神珠香者,諸毒消滅。眞解脫者亦復如是,皆悉逺離二十五有,毒消滅者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又不逼切者,譬如虚空,解脫亦爾,彼虚空者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又逼切者如近乾草,然諸燈火,近則熾然;眞解脫中無如是事。又不逼切者,譬如日月,不逼衆生。解脫亦爾,於諸衆生無有逼切,無有逼切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無動法,喻如怨親,眞解脫中無如是事。又不動者如轉輪王,更無聖王以爲親友,若更有親,則無是處。解脫亦爾,更無有親,若有親者亦無是處,彼王無親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法也。又無動者譬如素衣,易受染色,解脫不爾。又無動者如婆師華,欲令有臰及青色者,無有是處。解脫亦爾,欲令有臰及諸色者,亦無是處,是故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爲希有,譬如水中生於蓮華,非爲希有,火中生者,是乃希有,有人見之便生歡喜。眞解脫者亦復如是,其有見者,心生歡喜;彼希有者,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其如來者即是法身。又希有者,譬如嬰兒,其齒未生,漸漸長大然後乃生;解脫不爾,無有生與不生。
「又解脫者,名曰虚寂,無有不定。夫不定者,如一闡提究竟不移,犯重禁者不成佛道,無有是處。何以故?是人若於佛正法中,心得淨信,爾時即便滅一闡提,若復得作優婆塞者,亦得斷滅於一闡提,犯重禁者滅此罪已,則得成佛。是故若言,畢竟不移,不成佛道,無有是處。眞解脫中都無如是滅盡之事。又虚寂者墮於法界,如法界性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又一闡提若盡滅者,則不得稱一闡提也。何等名爲一闡提耶?一闡提者,斷滅一切諸善根本,心不攀縁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眞解脫中都無是事,無是事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不可量,譬如穀聚,其量可知。眞解脫者則不如是,譬如大海不可度量,解脫亦爾不可度量,不可量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無量法,如一衆生多有業報。解脫亦爾,有無量報,無量報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爲廣大,譬如大海無與等者。解脫亦爾無能與等,無與等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最上,譬如虚空最髙無比。解脫亦爾最髙無比,髙無比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無能過,譬如師子所住之處,一切百獸無能過者。解脫亦爾無有能過,無能過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爲無上,譬如北方,諸方中上。解脫亦爾,爲無有上,無有上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無上上,譬如北方之於東方,爲無上上。解脫亦爾無有上上,無上上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恒法,譬如人天身壞命終,是名曰恒,非不恒也。解脫亦爾,非是不恒,非不恒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堅實,如佉陀羅栴檀沉水,其性堅實。解脫亦爾其性堅實,性堅實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不虚,譬如竹葦其體空虚;解脫不爾,當知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不可汙,譬如牆壁未被塗治,蚊虻在上止住遊戲,若以塗治綵畫彫飾,蟲聞綵香即便不住;如是不住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無邊,譬如聚落,皆有邊表。解脫不爾,譬如虚空無有邊際,解脫亦爾無有邊際,如是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不可見,譬如空中鳥跡難見,如是難見,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甚深,何以故?聲聞縁覺所不能入,不能入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又甚深者諸佛菩薩之所恭敬,譬如孝子供養父母功徳甚深,功徳甚深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不可見,譬如有人不見自頂。解脫亦爾,聲聞縁覺所不能見,不能見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無屋宅,譬如虚空無有屋宅。解脫亦爾,言屋宅者,喻二十五有,無有屋宅,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不可取,如阿摩勒果,人可取持。解脫不爾,不可取持,不可取持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不可執,譬如幻物不可執持。解脫亦爾不可執持,不可執持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無有身體,譬如有人體生瘡癩及諸癰疽、癲狂乾枯。眞解脫中無如是病,無如是病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爲一味,如乳一味,解脫亦爾,唯有一味,如是一味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清淨,如水無泥,澄靜清淨。解脫亦爾澄靜清淨,澄靜清淨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一味,如空中雨,一味清淨,一味清淨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除却,譬如滿月,無諸雲翳。解脫亦爾無諸雲翳,無諸雲翳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寂靜,譬如有人熱病除愈,身得寂靜。解脫亦爾,身得寂靜,身得寂靜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即是平等,譬如野田毒蛇、鼠狼俱有殺心。解脫不爾,無有殺心,無殺心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又平等者,譬如父母等心於子,解脫亦爾其心平等,心平等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無異處,譬如有人唯居上妙清淨屋宅,更無異處。解脫亦爾,無有異處,無異處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知足,譬如飢人值遇甘饌,食之無猒。解脫不爾,如食乳糜,更無所須,更無所須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斷絶,如人被縛,斷縛得脫。解脫亦爾,斷絶一切疑心結縛,如是斷疑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到彼岸,譬如大河有此、彼岸。解脫不爾,雖無此岸而有彼岸,有彼岸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黙然,譬如大海其水汎漲,多諸音聲;解脫不爾,如是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美妙,譬如衆藥,雜訶棃勒,其味則苦。解脫不爾,味如甘露,味如甘露喻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除諸煩惱,譬如良醫和合諸藥,善療衆病。解脫亦爾能除煩惱,除煩惱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無迮譬如小舍,不容多人。解脫不爾,多所容受,多所容受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滅諸愛,不雜婬欲,譬如女人,多諸愛欲。解脫不爾,如是解脫即是如來,如來如是無有貪欲、瞋恚、愚癡、憍慢等結。
「又解脫者名曰無愛,愛有二種:一者餓鬼愛,二者法愛。眞解脫者離餓鬼愛,憐愍衆生故有法愛,如是法愛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離我、我所,如是解脫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法也。又解脫者即是滅盡,離諸有貪,如是解脫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法也。又解脫者即是救護,能救一切諸怖畏者,如是解脫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法也。
「又解脫者即是歸處,若有歸依如是解脫,不求餘依。譬如有人,依恃於王,不求餘依,雖復依王,則有動轉。依解脫者,無有動轉,無動轉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法也。
「又解脫者名爲屋宅,譬如有人行於曠野,則有險難。解脫不爾,無有險難,無險難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是無所畏,如師子王,於諸百獸不生怖畏。解脫亦爾,於諸魔衆不生怖畏,無怖畏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無有迮狹,譬如隘路乃至不受二人並行;解脫不爾,如是解脫,即是如來。又有不迮,譬如有人,畏虎墮穽;解脫不爾,如是解脫即是如來。又有不迮,如大海中,捨壞小船得堅牢船,乗之度海到安隱處,心得快樂。解脫亦爾,心得快樂,得快樂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拔諸因縁,譬如因乳得酪,因酪得酥,因酥得醍醐。眞解脫中都無是因,無是因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能伏憍慢,譬如大王慢於小王;解脫不爾,如是解脫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法也。
「又解脫者伏諸放逸,謂放逸者多有貪欲;眞解脫中無有是名,無是名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能除無明,如上妙酥,除諸滓穢,乃名醍醐。解脫亦爾,除無明滓,生於眞明,如是眞明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爲寂靜,純一無二,如空野象,獨一無侣。解脫亦爾,獨一無二,獨一無二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爲堅實,如竹葦、蓖麻,莖榦空虚,而子堅實,除佛如來,其餘人天皆不堅實,眞解脫者逺離一切諸有流等,如是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能覺了、増益於我,眞解脫者亦復如是,如是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捨諸有,譬如有人食已而吐。解脫亦爾,捨於諸有,捨諸有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決定,如婆師華香,七葉中無,解脫亦爾,如是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水大,譬如水大,於諸大勝,能潤一切草木种子。解脫亦爾,能潤一切有生之類,如是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爲入,如有門戸,則通入路金性之處,金則可得。解脫亦爾,如彼門戸,修無我者,則得入中,如是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爲善,譬如弟子隨逐於師,善奉教勑,得名爲善。解脫亦爾,如是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出世法,於一切法最爲出過,如衆味中酥乳最勝。解脫亦爾,如是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不動,譬如門閫風不能動。眞解脫者亦復如是,如是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無濤波,如彼大海其水濤波;解脫不爾,如是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譬如宫殿,解脫亦爾,當知解脫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所用,如閻浮檀金,多有所任,無有能說是金過惡。解脫亦爾,無有過惡,無有過惡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捨嬰兒行,譬如大人,捨小兒行。解脫亦爾,除捨五隂,除捨五隂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究竟,如被繫者,從繫得脫,洗浴清淨,然後還家。解脫亦爾,畢竟清淨,畢竟清淨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無作樂,無作樂者,貪欲、瞋恚、愚癡吐故;喻如有人誤飲蛇毒,爲除毒故,即服吐藥,既得吐已,毒即除愈,身得安樂。解脫亦爾,吐於煩惱、諸結、縛毒,身得安樂,名無作樂,無作樂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斷四種毒蛇煩惱,斷煩惱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離諸有,滅一切苦得一切樂,永斷貪欲、瞋恚、愚癡,拔斷一切煩惱根本,拔根本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斷一切有爲之法,出生一切無漏善法,斷塞諸道,所謂若我、無我、非我、非無我,唯斷取著,不斷我見,我見者名爲佛性,佛性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無所有,無所有者,即是外道尼揵子等所計解脫,而是尼揵實無解脫,故名空空;眞解脫者則不如是,故不空空,不空空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空不空。如水、酒、酪、酥、蜜瓶等,雖無水、酒、酪、酥蜜時,猶故得名爲水等瓶,而是瓶等,不可說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則不得有色、香、味、觸;若言不空,而復無有水酒等實。解脫亦爾,不可說色及以非色,不可說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則不得有常樂我淨;若言不空,誰受是常樂我淨者?以是義故,不可說空及以不空。空者謂無二十五有及諸煩惱、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爲行,如瓶無酪,則名爲空;不空者,謂眞實善色、常樂我淨、不動不變,猶如彼瓶,色香味觸,故名不空。是故解脫喻如彼瓶,彼瓶遇縁則有破壞;解脫不爾,不可破壞,不可破壞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曰離愛,譬如有人,愛心悕望釋提桓因、大梵天王、自在天王;解脫不爾,若得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無愛無疑,無愛無疑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若言解脫有愛疑者,無有是處。
「又解脫者斷諸有貪,斷一切相、一切繫縛、一切煩惱、一切生死、一切因縁、一切果報,如是解脫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涅槃。一切衆生怖畏生死諸煩惱故,故受三歸,譬如羣鹿,怖畏獵師,既得免離,若得一跳,則喻一歸,如是三跳則喻三歸;以三跳故,得受安樂。衆生亦爾,怖畏四魔、惡獵師故,受三歸依,三歸依故則得安樂,受安樂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無盡,無盡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決定,決定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涅槃、佛性、決定、如來,是一義者,云何說言有三歸依?」
佛告迦葉:「善男子!一切衆生怖畏生死,故求三歸,以三歸故,則知佛性、決定、涅槃。善男子!有法名一義異,有法名義俱異。名一義異者,佛常、法常、比丘僧常、涅槃虚空皆亦是常,是名名一義異。名義俱異者,佛名爲覺、法名不覺、僧名和合、涅槃名解脫、虚空名非善亦名無礙,是爲名義俱異。善男子!三歸依者亦復如是,名義俱異,云何爲一?是故我告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莫供養我,當供養僧。若供養僧,則得具足供養三歸。』摩訶波闍波提即答我言:『衆僧之中,無佛無法,云何說言供養衆僧,則得具足供養三歸?』我復告言:『汝隨我語,則供養佛;爲解脫故,即供養法;衆僧受者,則供養僧。』善男子!是故三歸不得爲一。善男子!如來或時說一爲三,說三爲一,如是之義,諸佛境界,非是聲聞縁覺所知。」
迦葉復言:「如佛所說,畢竟安樂名涅槃者,是義云何?夫涅槃者捨身捨智,若捨身智,誰當受樂?」
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食已心悶,出外欲吐,既得吐已,而復迴還。同伴問之:『汝今所患竟爲瘥不?而復來還?』答言:『已瘥,身得安樂。』如來亦爾,畢竟逺離二十五有,永得涅槃安樂之處,不可動轉,無有盡滅,斷一切受,名無受樂。如是無受,名爲常樂,若言如來有受樂者,無有是處。是故畢竟樂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眞解脫,眞解脫者即是如來。」
迦葉復言:「不生不滅是解脫耶?」
「如是,如是。善男子!不生不滅即是解脫,如是解脫即是如來。」
迦葉復言:「若不生不滅是解脫者,虚空之性亦無生滅,應是如來。如如來性,即是解脫。」
佛告迦葉:「善男子!是事不然。」
「世尊!何故不然?」
「善男子!如迦蘭伽鳥及命命鳥,其聲清妙,寧可同於烏鵲音不?」
「不也。世尊!烏鵲之聲比命命鳥,百千萬倍不可爲比。」迦葉復言:「迦蘭伽等其聲微妙,身亦不同,如來云何比之烏鵲?無異葶藶比須彌山。佛與虚空亦復如是,迦蘭伽聲可喻佛聲,不可以喻烏鵲之音。」
爾時佛讃迦葉菩薩:「善哉,善哉!汝今善解甚深難解。如來有時以因縁故,引彼虚空,以喻解脫。如是解脫,即是如來。眞解脫者,一切人天無能爲匹,而此虚空實非其喻,爲化衆生故,以虚空非喻爲喻。當知解脫即是如來,如來之性即是解脫,解脫、如來,無二無别。善男子!非喻者,如無比之物不可引喻,有因縁故可得引喻。如經中說,面貌端正猶月盛滿。白象鮮潔猶如雪山。滿月不得即同於面,雪山不得即是白象。善男子!不可以喻喻眞解脫,爲化衆生故作喻耳。以諸譬喻,知諸法性,皆亦如是。」
迦葉復言:「云何如來作二種說?」
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執持刀劎,以瞋恚心,欲害如來,如來和恱無恚恨色。是人當得壞如來身成逆罪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身界,不可壞故。所以者何?以無身聚,唯有法性。法性之性,理不可壞,是人云何能壞佛身?直以惡心故成無間。以是因縁,引諸譬喻,得知實法。」
爾時佛讃迦葉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我所欲說,汝今已說。又善男子!譬如惡人欲害其母,住於野田在穀積下,母爲送食,其人見已,尋生害心,便前磨刀。母時知已,逃入積中,其人持刀,繞積徧斫,斫已歡喜,生已殺想。其母尋後從穀積出,還至家中。於意云何,是人成就無間罪不?」
「世尊!不可定說。何以故?若說有罪,母身應壞,身若不壞,云何言有?若說無罪,生已殺想,心懷歡喜,云何言無?是人雖不具足逆罪,而亦是逆。以是因縁,引諸譬喻,得知實法。」
佛讃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以是因縁,我說種種方便譬喻,以喻解脫。雖以無量阿僧祇喻,而實不可以喻爲比。或有因縁亦可譬說,或有因縁不可喻說,是故解脫成就如是無量功徳。趣涅槃者、涅槃、如來,亦有如是無量功徳,以如是等無量功徳,成就滿故,名大涅槃。」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如來至處,爲無有盡處。若無盡,當知壽命亦應無盡。」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護持正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斷煩惱諸結縛者,當作如是護持正法。
大般涅槃經卷第五
龍藏音釋(註:現代音中,已無古音「入聲」;故凡遇「入聲」字,皆取現代義同之音代之。)
1、拯:之肯切(zheng3),救也。
2、疣:于求切(you2),疣贅也。
3、皺:側救切(zhou4),皮皺也。
4、㽄:思移切(sisi1),器破聲也。
5、蓖:频脂切(pi2)
6、曝:步木切(bu2),曬也。
7、爆:布校切(bao4)火裂聲也。
8、樹葉似棗,華白而小,果如胡桃,味酸甜,可入藥
9、汎漲。汎:孚梵切(fan4),漲:知亮切(zhang4),汎漲:大水貌。
10、隘:烏懈切(ai4)陿也。
11、穽:疾正切(jing4),陷坑也。
12、滓:壯士切(zhi3),澱也。
13、莖:何耕切(heng2),枝柱也。
14、榦:居案切(gan4),枝榦也。
15、濤:徒刀切(tao2),大波也。
16、瘥:楚懈切(chai4),病廖也。
17、積:子智切(zi4),聚也。
西安聖愛會龍藏法音定捐群供養此經一卷
西安釋典文化龍藏法音工作室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