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方廣十輪經卷第七
失譯師名今附北涼録
逺離譏嫌品第九
爾時,金剛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於聲聞乗、辟支佛乗不生譏嫌?於諸菩薩亦無譏嫌?云何於如來聲聞衆中,成器不成器得無譏嫌,於大乗道常善修行?云何得利智一切三昧諸陀羅尼及諸地忍?云何得昇進不退轉法?云何常得善知識?云何常得不離佛法,供養衆僧及諸菩薩?云何於善根不生猒足?云何於菩薩行願得無猒足?」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輪,若有成就如是輪者,則於聲聞、辟支佛乗無所譏嫌,乃至於菩薩乗亦無譏嫌。若於如來聲聞衆中,成器不成器者悉無譏嫌,常得昇進不退法輪。而於大乗亦得増長無所闕失,常得禪定諸陀羅尼及諸地忍。不離佛法,供養衆僧及諸菩薩,求於善根悉無猒足。得堅固精進,發無量行願。過去所作一切惡業,皆以賢聖金剛地智,令使永盡悉得究竟。一切現在所有惡業,皆使無餘更不復作。能速成就無上法輪,七覺意寳而無猒足,能除一切衆生結使,人所依止。
「善男子!譬如轉輪聖王,若欲行時,寳輪最在其前,其餘諸寳皆悉隨後,能滅一切諸四天下衆生濁惡,亦令四天下一切人民身意受樂。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成就十輪,於聲聞乗無所譏嫌,乃至一切衆生亦依止而存。善男子!譬如大車具足四輪,多人依止乗於正路,邊有塊石衆草,乃至根、莖、華、果,爲輪所踐皆悉消滅。如是菩薩摩訶薩爲諸衆生,若有障法一切罪業,輾斷消滅令不受報。善男子!譬如劒輪悉能斬截怨敵等首,旣斷支節、手足更不任用。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十輪,一切六趣欲界諸惡,皆悉斷除令盡無餘不復受報。
「善男子!譬如五日出時,一切四天下大地,所有水處無不乾竭。如是菩薩成就十輪,能爲衆生除諸業障及障法等罪,衆苦根本一切消滅。
「譬如風災起時,四方大風一時俱起,能吹一切大石諸山皆爲微塵。如是菩薩摩訶薩能成就十輪,爲諸衆生同共依止,令四倒山結使諸業障法重罪,滅苦根本令得無餘。善男子!譬如師子王若欲吼時,一切畜生諸衆生等皆悉怖畏。如是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乃至外道及諸異學惡知識等,皆令驚畏忘失言辯。
「善男子!譬如釋提桓因以軍圍遶,手執金剛杵破壞阿脩羅。如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十輪者,一切倒見外道之屬,惡知識等皆悉壞滅。
「善男子!譬如如意寳珠,著髙幢上雨種種寳。如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十種輪者,能持戒幢雨衆法雨,以施一切無量衆生。
「善男子!譬如夜闇明月出現滅一切闇,若有一切迷失道者令得正道。如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十輪者,無明黒闇如此衆生失八正道,亦爲衆生說種種法,令其照明盡諸苦際示八正道。善男子!譬如日初出時一切穀米皆悉増長,諸華開敷及諸藥穀盡得成熟,雪山消流諸河充溢,以漸次第满於大海。
「如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十輪者,但調伏戒慈悲炙暖故,爲諸衆生說無量法,能生善根種種華果,一切結使業報惡行,及邪見山悉得消滅,乃至究竟證於涅槃,一切妙果無不悉得,信、戒、施、聞慧、無量三昧如是次第,猶如大河以漸满足,以漸满故能令衆生入於無畏涅槃之城。
「善男子!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種輪者?所謂十善是也。菩薩成就此十輪故,乃能成熟一切衆生。菩薩以離殺生故,能令一切衆生無驚無怖,無有一切憂悲苦惱,善根成熟具足果報。若於前際流轉六趣没生死河,以如是等不殺生因縁,先世所作身、口、意等惡業諸罪一切煩惱,能令衆生障於正法,自作教他作乃至見作隨喜。受持如是不殺輪故,皆悉輾壞一切惡業障礙罪報令無有餘。亦以不殺因縁,能令一切諸天人等,皆生愛樂無有疑悔壽命得長。臨欲終時,所愛妻子及諸眷屬,悉皆圍遶身不受苦。乃至神逝所徃之處,終不見閻羅王及諸獄卒。若臨死時遇善知識,清淨持戒心樂福田。捨此身已得生人中諸根聦利,復值善知識清淨持戒。常樂福田斷除諸惡,而求一切大菩薩行,入深智海逮得菩提。其所生處,常離刀杖諸惡國土,壽命長逺自在淨國離諸驚怖。如彼佛壽無量無邊,亦復能作如是壽命,爲諸衆生說法教化,乃至佛涅槃後令法乆住。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最初輪也。
「菩薩若成就此輪,於聲聞乗、辟支佛乗無所闕失,於一切如來聲聞弟子亦無闕失。不退大乗一切三昧諸陀羅尼及諸忍等,到於一切自在之地,常隨善知識佛及菩薩得聞正法,供養衆僧植諸善根恒無猒足,修諸菩薩一切行願亦無猒足。何以故?過去諸佛於此十惡皆悉逺離,於一一惡不善業等亦不讃歎。以是故,善男子!於此十善若能守一善業,以如是相所獲果報亦如前說。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行不盜,能施一切衆生無驚、無怖、無畏亦無愁惱。己所有物,如法飲食資身財業,恒求一切如法利益無非法欲。以此善根行業果報,假使曽於六趣流轉没生死河,以不盜力故,身口、意業所作衆罪能障正法,乃至財業等障,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以不盜輪,皆悉輾除令無有餘,亦令人天一切愛樂而無疑悔,乃至臨命終時,妻子眷屬一切圍遶身不受苦。若命終後神逝所徃,不見閻羅王及諸獄卒,恒遇所愛諸善知識。持戒清淨心樂福田,乃至能離一切惡法,成就一切無量善法。隨所生處得大財業,有財業已能離怖畏,而悉不與水火賊共。乃至到於菩提,悉得衆寳嚴飾佛國寳樹具足,無我、我所,無取無著,成就一切衆生行業。無我所、無所受,無壽命、無衆生,而悉調伏於彼佛國。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輪也。
「若菩薩成就此輪,於聲聞、辟支佛乗悉無闕失,乃至如來聲聞弟子亦無譏嫌,而自於彼摩訶衍乗無有猒足,悉得一切諸三昧門及陀羅尼忍地,亦不捨於一切誓願。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終身逺離邪婬,一切衆生皆爲欲流之所沉没,而能施於無畏、無嫉、無熱惱害,於己妻色恒生知足無非法欲。以是善根果報力故,若有宿世邪婬果報,六趣生死流轉諸有,自作、教他、見作隨喜,而令悉離諸邪婬輪,輾斷惡業令無有餘。乃至成菩提道生於淨國,無女人處第一清淨,彼諸衆生皆悉化生,不從父毋和合受身。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輪也。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乃至不捨一切願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盡其形壽,離諸妄語常隨順語。以是因縁人天歡喜,乃至逮得菩提,不諂衆生而生其國。所言眞實無有虚僞,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輪也。
「若菩薩成就此輪,乃至常求一切菩薩願行,而無猒足終不暫捨。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終身中常離两舌,乃至以此善根至成菩提,調伏衆生修六和敬來生其國,皆共一心互相恭敬,而無違失修質直法。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輪也。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乃至常求菩薩行願,無有猒足終不暫捨。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逺離惡口乃至成就菩提,耳終不聞不適意事,常生佛國恒聞種種柔輭人聲及音樂聲,聞諸法聲周徧佛國。志念成就梵音清徹,如是衆生來生其國。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六輪也。
「若有菩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恒求菩薩一切行願,而無猒足終不捨離。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其終身逺離綺語,乃至菩提。常於佛國聞諸菩薩摩訶薩百千法音周徧佛國,而恒逺離一切綺語。成就無量善語、法語,如是衆生來生其國。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輪也。
「若菩薩成就此輪,乃至菩提,常求菩薩一切行願,而無猒足終不暫捨。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其終身逺離貪欲,乃至菩提,常生淨國地平如掌衆寳充满,亦以寳樹而嚴飾之。復有若干種無價寳衣,瓔珞、幢旛、金繩、珠瓔,於彼世界種種莊嚴羅網寳樹。彼中衆生逺離憍慢我心貢髙,顔貌端嚴諸根具足其心平等,如是衆生來生其國。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輪也。
「若菩薩能成就此輪,乃至菩提,恒求菩薩一切行願,而無猒足終不暫捨。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其終身逺離瞋恚,乃至菩提,悉除一切垢惱穢濁塵雲暴風。於彼淨國無諸濁惡斷除憍慢,生彼國已形色端正,相好第一諸根不缺,禪定慈悲以自嚴飾,如是衆生來生其國。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輪也。
「若菩薩成就是輪,乃至菩提,恒求菩薩所作願行,而無猒足終不暫捨。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其終身逺離邪見,復能以此離邪見輪,令諸人天一切愛樂。若有衆生流轉六趣没生死河,如是人等起身口意,一切業障及煩惱障而障正法,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以此離邪見輪,輾斷業結令滅無餘。妻子眷屬圍遶左右,臨命終時身不受苦,神逝所徃亦終不見閻羅王等及諸獄卒,隨善知識持戒清淨,心樂福田恒生正信。命終之後得生人中,亦與善知識及諸持戒福田之人,而相遭遇,還相依止令得正見。爲善知識之所教授,修習善法,恒離一切不善等惡,於諸善根皆悉成就,一切菩薩所行之道無不修習。以是因縁,能度一切衆生入摩訶衍正法大海,乃至得菩提道。離一切疑網及諸苦相、常見斷見,離我我所見,如此衆生來生其國壽命無量,悉同法味皆是大乗,棄捨聲聞、辟支佛,及諸天魔一切外道并魔眷屬,皆悉已離如是等惡,來生其國。彼佛壽命無量無邊,恒於其中而作佛事。般涅槃後令法乆住,無所損減而更熾然皆悉一味。善男子!是名菩薩第十輪也。
「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於聲聞乗、辟支佛乗不生譏嫌,及二乗人亦無譏嫌,乃至大乗亦復如是。於大乗人能令増廣熾然三寳,於諸如來聲聞弟子,成器及不成器者,亦無譏嫌,而能莊嚴摩訶衍道。一切三昧諸陀羅尼乃至忍地,恒善修學,證勝進法,不離諸佛及大菩薩善知識等,聽法信受。樂供養衆心無猒足,求諸善根終不暫捨,菩薩所行六波羅蜜亦無猒足。
「善男子!若能成就如是十輪者,菩薩摩訶薩疾成無上正眞道覺。何以故?過去諸佛修行十善離一切惡,能現如是種種果報因縁無量相貌,具菩提道,悉斷一切煩惱結使,盡竭三惡皆使無餘。是故能令紹三寳種,乆住於世常得熾然,使不復受三有之身,向於涅槃,爲斷隂、入、界等入無畏城。以此逺離十惡因縁,具足果報如上所說,以是義故,善男子!若於此十善不修一者,求於佛道而復自言:『我是大乗,皆應當得無上菩提。』如此之人是大妄語,多行諂曲種種欺誑,於諸佛所能斷一切衆生善根,趣向三惡。是故,善男子!具足十善刹利大姓,婆羅門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聲聞乗、辟支佛乗,修行如是十善功德,悉能具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善男子!以此十善而自莊嚴,求無上果修學大乗疾成佛道者,此則安立一切功德善根處所。若能守護十善,便於善根誓願满足成無上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以十輪覺悟,欲離一切苦;
不應譏聲聞,惱著袈裟者。
隨順縁覺乗,信心勤精進;
安樂諸衆生,而受行大乗。
一切諸縁覺,覺了最勝法;
淨修於佛道,速證得菩提。
逺離於殺生,人天皆愛念;
生生得長壽,善修無害業。
一切所生處,常樂於佛法;
親覲世尊者,速證得菩提。
若離於偷盜,一切智所敬;
悉滅諸慳貪,守護不盜戒。
生處常大富,爲他作施主;
而得嚴淨國,以衆寳莊嚴。
滅除煩惱穢,乾竭於愛欲;
能逺離邪婬,速得清淨國。
永離欲淤泥,解脫淨衆生;
令入於大乗,由離邪婬故。
欲得聖智者,讃歎於實語;
棄捨諸妄語,悉滅於苦惱。
究竟得實語,常值於諸佛;
速疾成菩提。逺離妄語故,
堪任爲善器。而逺離两舌,
常與諸佛㑹,永捨於諸見,
得聖無染著,逮緫持辯才,
能知深法海,不乆得菩提。
常說柔輭語,逺離於惡口;
衆生所愛樂,能滅先世業。
令衆生歡恱,菩薩之法將;
悉知諸佛行,得入第十地。
智者所愛敬,逺離於綺語;
具足五功德,所說皆覺了。
欲聞尊賢教,及與求聖道;
供養諸佛海,速得一切智。
一心除貪嫉,不壞於正法;
供養染衣者,熾然三乗道。
常生清淨國,法將之住處;
於彼獲妙智,第一無上乗。
常行於慈心,逺離諸瞋恚;
速疾得禪定,志樂賢聖行。
生於清淨國,逺離一切過;
隨佛所住處,永離一切瞋。
專一修純信,逺離諸邪見;
顯示三乗道,是名法供養。
免離於惡趣,解脫值賢聖;
具足菩薩行,逮得最上智。
安住而說法,能成於菩提;
三昧緫持忍,皆由十善故。
具足輪威德,悉碾除惡趣;
盡滅業結障,疾成正法將。
布施品第十
「復次,善男子!若成就十輪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悉捨離,勝於一切聲聞、辟支佛人,亦能爲彼二乗而作福田。何等爲十?常行布施,所謂飲食、衣服、象馬、輦輿,乃至己身手足、頭目、髓腦、耳鼻、皮骨、血肉一一皆捨。若行施時不著軀命,亦不爲己求世間、出世間樂,恒念度脫一切衆生,修大慈悲巧方便智。如是心施於諸衆生,爲令一切皆得安樂故施,爲滅一切衆生結使故施,不受後有故施,不麤心故施,無嫉妬故施,乃至最下乞人亦如是施,不爲受報故施,不求聲聞、辟支佛故施,求一切種智故施,乃至一人亦常如是修行於施;是名菩薩摩訶薩心施,成就初輪莊嚴法施。
「如是菩薩從初發心,能爲一切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應當守護恭敬供養。何以故?一切聲聞、辟支佛,爲斷己身三惡趣貧,但自饒益而不爲他修行布施。菩薩摩訶薩爲斷一切衆生苦惱,以大慈悲哀愍心施,是故能爲聲聞、辟支佛而作福田。不爲於己而求果報,惟爲最上第一樂故常行於施,終不染著人天生死五欲樂故修行於施,而爲利益一切衆生不念自身所受善惡修行於施,爲斷一切衆生苦報修行於施。菩薩能如是行檀波羅蜜故,堪任爲聲聞、辟支佛福田。若不染著世間五欲,而爲具足大慈大悲能如是施,名爲菩薩摩訶薩,亦名聲聞、辟支佛福田。假設修行無量布施,若不斷於世間五欲不名爲施,亦不名菩薩,不能與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不爲賢聖所印,是故應斷五欲無染著施。若染五欲則不名菩薩,亦非福田。如斯施者,不能滅於煩惱少分,何況能除一切結習。」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成就於施輪,智者清淨心,
盡離於五欲,令衆得妙樂。
乃至施少分,皆爲除衆苦,
不令受少果,應獲上福田。
雖復種種施,而不離五欲,
此施非聖印,不墮決定聚。
捨欲而行施,施微而報重,
聲聞辟支佛,俱以爲福田。
是故應離欲,常爲清淨施,
安樂諸衆生,是名眞福田。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法施輪,若能成就十種法施輪者,速疾得日光三昧,能爲一切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何等爲十?所謂依止佛法,依止聲聞法,依止辟支佛法,依止摩訶衍法,依止世間、出世間法,依止有漏、無漏法,尊重恭敬一切聽受,隨順受持爲他廣說。
「若爲聲聞人說,應四諦法究竟涅槃,而無嫉妬憍慢之心,不爲利養一切名稱;亦不自舉亦不輕他,恒爲一切發大慈悲分别演說,不爲說辟支佛法及與大乗。
「若爲辟支佛人說,應十二因縁法,離老、病、死得盡苦際,都不爲說聲聞小乗菩薩等法。
「若爲大乗人說,應六波羅蜜,具足諸行證無上道,亦不爲說聲聞、辟支佛法。但隨諸衆生所應修行而爲說之,於諸如來所演言教,乃至一句一偈,恭敬、尊重終不誹謗,亦不隱没而作障礙。於說法人作世尊想,於聽法者作病人想,於正法中作妙藥想,棄捨五欲,爲欲說法心常平等而不取相。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種法施輪也。若菩薩成就如是十種法施輪者,便速疾得日光三昧,能爲一切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常爲一切守護供養。」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智者修法施,演說於三乗;
不堪法器者,終不令謗法。
聲聞及縁覺,多人而修習;
辟支佛利智,教令入大乗。
但爲成法器,非器不妄說;
隨諸根利鈍,漸教令昇進。
於法常恭敬,信受不誹謗;
有能說法者,供養如世尊。
聽法諸衆生,令滅於煩惱;
不貪著名譽,利養而說法。
持戒品第十一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發大莊嚴具足戒輪,若成就此輪,從初發心逺離五欲,於聲聞、辟支佛中,第一最勝爲大福田,皆應供養而守護之。
「何等爲菩薩摩訶薩莊嚴戒輪?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能出家受其具足,成就波羅提木叉,而不與聲聞、辟支佛共。若菩薩不以此戒能爲衆生除諸煩惱一切邪見,是則不名爲摩訶薩,亦不名爲聲聞、辟支佛大福田也。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於一切衆生心常平等,護持淨戒志念堅固而不退轉,心恒專一不生異想。若見持戒、破戒、慳貪、布施,上中下等,有若干種無量衆生,瞋恚惱害,行住坐卧,於三有中隂、入、諸界而無分别。如是持戒,不著欲界持戒,不著色、無色界持戒,不分别觀察有想持戒,不爲到不到故持戒。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相貌,發大莊嚴清淨戒輪,從初發心常離五欲,如是菩薩摩訶薩,則能爲一切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亦爲衆生守護供養。」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優婆塞律儀,住於解脫戒;
雖與三乗共,不名摩訶薩。
若修於空法,不依於世間;
亦不依諸有,智者護淨戒。
不取於戒相,清淨離諸漏;
如是護戒者,最勝之福田。
忍辱品第十二
「復次,善男子!云何名菩薩摩訶薩發大莊嚴具足忍輪?若菩薩成就此輪者,從初發意能除五欲,堪爲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亦爲衆生尊重恭敬供養守護。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忍辱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又菩薩有漏忍者則受諸有,亦不能無衆生之相,依止果報、依止功德,亦名住色、聲、香、味、觸忍,亦名羸劣忍,無所堪忍,非愍念衆生而修行忍。但是諂曲恱彼故忍,不爲安樂衆生故忍。如是忍者,則與聲聞、辟支佛同,非大莊嚴亦非菩薩但有假名。如是菩薩,終不堪任爲諸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是名菩薩世間忍輪。
「云何名菩薩以大莊嚴出世間忍?爲諸衆生故,修行於忍而不染著,若於一切所作事務,言語、相貌、音聲、名字、聖所住處,皆悉隨順而不捨於三結、三受、三相、三世、三有、三業,如是等事悉不依止,心恒寂滅而修行忍;是名菩薩出世間忍輪。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大莊嚴忍輪,從初發心常離五欲,是諸菩薩摩訶薩,能爲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爲一切衆生守護供養。」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此忍說二種,有相及無相,
有相修行忍,智者所不貴。
有相說三業,即依於忍聚,
是名有漏忍,非是大人相。
於四顚倒中,修於無著忍,
寂滅於三業,是忍爲最勝。
滅於一切行,不依相無相,
心猶如虚空,是忍爲最勝。
衆生皆一相,諸法空寂滅,
心無有所著,是忍最大利。
佛說大方廣十輪經卷第七
龍藏音釋(註:現代音中,已無古音「入聲」;故凡遇「入聲」字,皆取現代義同之音代之。)
1、輾:女箭切(nian4),輪轢也。
2、輦輿:輦:力展切(lian3),輿:羊諸切(yu2)。
3、髓腦:髓:息委切(sui3),骨中脂也,腦:乃老切(nao3),頭髓也。
4、嫉妬:嫉:昨悉切(ji2),妬:都故切(du4),害賢曰嫉,害色曰妒。
5、劣:龍輟切(lve4),弱也。
甘肃省兰州市善信魏华中、任国玺、任俊璋供养此经一卷
西安釋典文化龍藏法音工作室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