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九
西晉三藏無羅叉共竺叔蘭譯
分別四諦品第八十四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假令是法是菩薩法者,佛法復云何?」
佛報言:「以是法具足者便逮薩云若慧盡諸習緒,菩薩摩訶薩便盡逮覺是菩薩法,佛法者以一相慧應一切慧而得正覺,是者佛法與菩薩法而有差别。須菩提!譬如向道、已得道者,是二輩者皆是賢聖,菩薩住於兩際中間,佛以過去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以是差別。」
須菩提言:「世尊!假令如佛所言者,空無之法爲有差別、有若干品耶?而言是者泥犂薜荔畜生,是者人道,是者天道,是者八數,是者辟支佛,是者菩薩,是者爲佛。如是諸道無所有,行亦無所有。如行無所有者,罪福之報亦無所有。」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如汝所言,空無之法亦無有行、亦無有得。須菩提!不知空無之法者,或作善惡之行有漏、無漏,由行所致便有三惡趣,作善行者便有天道、人道,於三界中無斷絶時。菩薩行六波羅蜜乃至佛十八法,行菩薩法亦無有瑕,是爲具足菩薩支節,金剛三昧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爲衆生作厚,其厚者終不腐敗而生五道。」
須菩提言:「世尊!成阿惟三佛時,爲見五道生死耶?」
佛言:「不也。」
須菩提復問:「如來爲不見善惡法耶?」
佛言:「不也。」
「世尊爲不見善法耶?」
佛言:「不也。」
「世尊亦不見善,亦不見惡耶?」
佛言:「不也。」
須菩提言:「若不以是四句,云何處有天道、人道、是三惡道?云何處有聲聞辟支佛道,處有菩薩,處有佛道?」
佛問須菩提:「衆生爲知諸法相空不?若衆生知諸法相空者,菩薩終不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意,亦不能度衆生令離惡趣。以衆生不知諸法相空故,不能得離五道。菩薩於諸佛所,聞諸法相空,是故便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凡夫所入之法,如來無。復有衆生不解空法,所作各自得之,無有衆生有衆生相,無有五隂有五隂相,於無爲作有爲相,自無所有作顚倒想;以身口意所作顚倒,便墮五趣不能得脫。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持諸善法皆内於般若波羅蜜;行菩薩行以成阿惟三佛,持四諦法廣演分別令衆生習之。諸善之法,三十七品、四諦,便有三尊。其有衆生因三尊者,無不得脫離諸勤苦。」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衆生得度爲用四諦、用四諦慧耶?」
佛報言:「亦不以四諦得度,亦不以四諦慧得度。我說於四諦得等覺者,乃爲度脫耳。」
復問:「世尊!何等爲四諦之等?」
報言:「亦無苦亦無苦慧,亦無集亦無集慧,亦無盡亦無盡慧,亦無道亦無道慧。以四諦如及爾亦不變異法性之法,眞際法事有佛無佛常住如故。是法不忘不失,於諸法不耗減,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行四諦逮四諦慧亦當作是覺。」
復問:「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云何行四諦而覺四諦,以覺隨行,亦不墮二地,而上菩薩位?」
佛報言:「諸法之要不可得見,正使得見亦無所有。旣無所有,見諸法皆空,在四諦者、不在四諦者皆空無所有,作是見者便上菩薩位於種性住。住種性已,不與上爭,不墮二地,以住種性便起四禪、四等及四空定,住滅盡地,攬知諸法,知四諦慧,不生苦、集、盡、道因縁,但起道意想觀見諸法如。」
須菩提言:「云何觀見諸法如應?」
佛報言:「空。云何爲空?」
報言:「如自觀身相空,作是比觀者爲見諸法空,不見有法逮覺道者。道者無所有,亦非佛所作,亦非羅漢、辟支佛所作,亦非行菩薩者所作。一切衆生不審是事,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漚惒拘舍羅爲衆生說法。」
有無品第八十五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假令諸法所有無所有,非佛所作,亦非羅漢、辟支佛及菩薩所作,云何有諸道分數善惡之差別,有三惡趣及於人道,從四天王上至長壽天高下之殊異?云何復言作是、得是,行惡者入三惡趣,行善者得生人道或生天上?云何行道得須陀洹至得阿羅漢、辟支佛,作是行得菩薩法,作是得三耶三菩?世尊!無所有法者,亦無作,亦無行,亦無聲聞、辟支佛行,無有菩薩行,亦無有三耶三佛行,亦無逮薩云若而度脫衆生者。是事云何?」
佛報須菩提:「如是,如是!無所有者,亦無作,亦無行、得。凡夫愚闇不能得知賢聖之法,又亦不知所有無所有之法,爲四顚倒之見侵欺,作若干行得若干報,便有五趣生死。無所有法,亦無有行,亦不受。於須菩提意云何?須陀洹乃至阿耨多羅三耶三菩,爲有所有不?」
須菩提言:「世尊!從須陀洹乃至于道,皆無所有。」
佛告須菩提:「無所有能逮無所有法不?」
對曰:「不也,世尊!」
「是故,須菩提!無所有及道,一切諸法,亦不合,亦不散,無有形,不可見,亦無對,一相,一相者所謂無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漚惒拘舍羅見,於衆生入,於顚倒入,於五隂無常、有常想,苦謂有樂想,無我、有我想,不淨、有淨想,入於有爲,菩薩以漚惒拘舍羅令衆生離於有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衆生所入不離五趣,有何因縁礙?頗有實要不?」
佛報須菩提:「無有無有餘行如毛髮者,但以衆生著四顚倒故有五趣耳。須菩提!諦聽,諦聽!以是事故,我今說之,使汝得解。於意云何?夢中所見五樂自娛,有作者不?」
對曰:「世尊!夢尚無所有,況有五樂!」
佛言:「於汝意云何?諸法有爲無爲、有漏無漏,頗有法不如夢者不?」
答曰:「世尊!一切諸法皆如夢耳,無有諸法不如夢者。」
佛言:「於意云何?夢中所見人頗有五趣不?」
「無也,世尊!」
「須菩提!夢中人頗有道念、有著斷事不?」
對曰:「無有。何以故?世尊!無形之法無所造處,著斷之法亦無有處。」
「云何須菩提!鏡有見像,頗爲有行,頗有五趣生死報不?」
對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鏡中像者,無所有也,凡夫爲惑自呼所有。鏡中像者,亦無五趣,無作無行。」
「須菩提!鏡中像爲有道念、有著斷不?」
對曰:「無有。所以者何?無形之法無所造作,亦無著斷,亦無有處。」
佛言:「於須菩提意云何?響從山谷出,是響頗有行作生五趣者不?」
對曰:「不也,何以故?無形之法無行無作無生五趣者。」
「於須菩提意云何?響頗有道念、有著斷不?」
對曰:「無有。所以者何?無所有之法無所造作,亦無著斷,亦無有處。」
「於須菩提意云何?譬如熱時之焰,無有河水有河水想,無有城郭有城郭想,無有園觀有園觀想。於意云何?是焰寧有所作有五趣不?」
對曰:「焰無所有,但惑愚夫之眼但有像耳。」
「須菩提!是焰頗有道念、有著斷不?」
對曰:「無有。無形之法無所造作,無有著斷,亦無處所。」
「須菩提!譬如幻師化作象馬,或作人衆若干種現,是化人頗爲有行有五趣不?」
對曰:「無有。何以故?幻無形故。」
「須菩提!幻人所化頗有道念、有著斷不?」
對曰:「無有。無形之法無所造立,亦無著斷,亦無處所。」
「須菩提!如來所化寧有行作有五趣不?」
對曰:「無有。何以故?化無所有故。」
「須菩提!化有道念、有著斷不?」
對曰:「不也。無形之法無有道念,亦無著斷,亦無處所。」
「於須菩提意云何?是諸法頗有著斷不?」
對曰:「不也,無有著斷。」
佛言:「假令無著斷者是爲無有著斷。何以故?衆生但住於吾我便有著斷。審見諦者不著不斷,衆生所見不審諦故便有著斷。」
諸法等品第八十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其審諦者不著不斷,不審諦者亦不著不斷,所有無所有無著無斷,審諦不審諦俱不著不斷。是事云何?」
佛報須菩提言:「以諸法等故我言斷。」
「世尊!是何謂?」
佛報言:「有佛無佛如及爾,法性眞際法事初不變異常住如故,是名爲斷。但以俗爲名號,有言有教。俗之音聲,雖有言教,皆無所有。」
須菩提言:「世尊!假令諸法如夢、如響、如鏡中像、如野馬、如幻、如化者,菩薩云何於空無之法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意,言:『我當具足六波羅蜜,具足神通,具足慧度四禪、四等及四空定、三十七品及三脫門,具足八惟無、九次第禪。』言:『當具足十力、佛十八法。』言:『當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言:『當具足陀隣尼門。』云何言:『我當作光明,普照窈𡨋之處。』云何知衆生意而,爲說法耶?」
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汝所問,爲如幻如化不?」
須菩提言:「假令諸法如夢如幻,菩薩云何行般若波羅蜜。世尊!夢以幻化非眞實者,不眞實法不能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法亦不能行。」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夢化不行六波羅蜜,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法皆爲是有爲相法,有爲相之法亦不可得薩云若。是法亦復是道、亦復是泥洹,以是法無所生無有相。以是故,菩薩初發意以來習諸善法,六波羅蜜乃至十八法,知是法已如夢如化,不具足六波羅蜜、十八法者,亦不能教化衆生。菩薩習諸善法,觀諸法如夢如化。菩薩觀般若波羅蜜,觀薩云若,觀衆生,亦復如夢如化,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不於中受形,及幻化法不於中受形,言當逮薩云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所取,於十八法亦無所取。菩薩知諸法無所取故,逮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何以故?諸法無形故,無所取不可持,無所取法而有所得,亦不見是法。是故,菩薩爲衆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意,從發意以來行六波羅蜜,但爲一切,不自爲身。菩薩起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意者,但爲衆生故,以衆生無所有,以無衆生有衆生想,不見有見想,不知有知想。是故,菩薩於顚倒中拔出衆生,於甘露地斷諸習想。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漚惒拘舍羅,於諸法無所入,建立衆生於無所入,但以俗數非第一義。」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所逮覺法,爲以世俗數?爲以第一義?」
佛報言:「如來者以俗數得逮覺,亦無有法有所得者。所以者何?若言我得道者,是爲大恥;若有二者,亦無逮,亦無覺。」
復問:「世尊!假令有二不逮覺者,爲從一得逮覺耶?」
佛報言:「亦不從二,亦不從一。逮覺者亦不一亦不二,不一不二則是逮覺。所以者何?逮覺者爲戲則爲貢高,等覺者無戲亦無貢高。」
須菩提言:「世尊!諸法所有皆無所有,云何是等正覺?」
佛報言:「亦不有有,亦不無無,亦無言說,是則等覺。等覺法者,亦無言說,亦無有法說等覺者。等覺者以過於諸法,凡夫愚人去等覺逺。」
復問:「世尊!如來爲離覺法逺耶?」
佛報言:「等正覺者非衆聖賢、聲聞、辟支佛、菩薩及佛之處。」
復問:「世尊!如來於諸法中得自在耶?」
佛報言:「凡夫之等及聲聞、辟支佛及如來皆共一等覺。一等覺者,亦無有二,亦無凡夫,亦無三耶三佛,乃至如來亦無若干。」
須菩提言:「世尊!假令於等覺中無有分數者,凡夫、聲聞、辟支佛無有差別。」
佛言:「如是,如是!凡夫乃至三耶三佛無有差別。」
「假令凡夫乃至三耶三佛無有差別者,何以故有三尊?」
佛言:「於須菩提意云何?佛寳法寳比丘僧寳、等覺異耶。」
對曰:「如我從世尊所聞,三寳及等覺無有異,三寳及等覺亦不合亦不散,無有形亦不可見,一相無相爲無相法,作數作處者則爲有近有處。」
佛告須菩提:「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時,爲諸法作處,便知有三惡趣,知有人道,知有三十三天;便知三十七品乃至内外空及所有無所有空,知有十八法。是故,須菩提!是爲如來大士之所差特,不動於等覺法,爲諸法立處。」
須菩提言:「世尊!如世尊於等覺不動耶?凡夫、聲聞、辟支佛於等正覺亦復不動。佛法、凡夫法、聲聞辟支佛法及如來法爲一法耶?及無形法、色法、痛法想法行法、識法有異耶?眼法、耳法、鼻法、舌法、身法、意法有異耶?地、水、火、風、識、空法有異耶?婬、怒、癡法有異耶?六十二見有異耶?四禪、四等及四空定法有異耶?三十七品法、三脫門法、内外空及所有無所有空法,八惟無、九次第禪、四無畏、四無礙慧、十力、佛十八法、有爲無爲法,是諸法皆有名,云何處不可得?若菩薩不住是處、不分別諸法,菩薩終不能行般若波羅蜜。行般若波羅蜜菩薩遊諸十處,爾乃上菩薩位,便過二地;已過二地具足神通,於諸神通具足五波羅蜜,遊諸佛刹供事諸佛植衆善本,持是功德教化衆生淨佛國土。」
佛告須菩提:「汝所問如來及凡夫法及二地法,云何作是問?於汝意云何?五隂空法及如來法爲有異耶?」
須菩提言:「等空。」
佛言:「於空可見無相法不?五隂相及佛相爲可見不?」
須菩提言:「世尊!不可見也。」
「是故,須菩提!諸法之法亦無有。凡夫亦不離凡夫,亦非如來法,亦不離如來法。」
復問:「世尊!是法爲是有爲法?爲是無爲法?」
佛言:「亦不離無爲而得有爲法,亦不離有爲法而得無爲法。須菩提!有爲法、無爲法,一法無二,亦不合,亦不散,無有形、不可見、一相。一相者無相,以俗數故有所作耳,非最第一義。最第一義非身口意所作,亦不離身口意,得第一義以諸法之等。是故,第一義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亦不得最第一義而行菩薩事。」
諸法如化品第八十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假令諸法等空、於諸法無所作,云何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不得最第一義,而行菩薩事爲衆生作四恩耶?」
佛告須菩提:「如汝所言,空者亦無有作亦無不作。若衆生知空者無有如來及佛境界,不動於空度諸吾我有四大相,度諸五隂有知見相,度諸十二衰相,度諸有爲相,建立不有爲界。」
「是不有爲之性空,云何爲空?」
佛報言:「於諸相空,幻師所化作人空,不幻化及空不合不散以空空,空空及化人無能別者。何以故?俱空故。須菩提!五隂無不空者,以空故作是說言五隂空。」
復問:「世尊!世俗之法如幻,道法亦復如幻耶?假令道法是幻者,從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及三乗法亦復如幻,行三乗者亦復如幻。」
佛報言:「是諸法化誰所化,爲是聲聞、辟支佛所化耶?是菩薩、佛之所化耶?是諸習緒所化,是行所化。」
對曰:「無有化者。」
佛言:「是故諸法如化。」
復問:「世尊!須陀洹至羅漢、辟支佛所滅,及佛諸習緒滅,亦復如化耶?」
佛報言:「諸有所生者、滅者,皆悉如化。」
復問:「世尊!何等法不如化者?」
佛報言:「不起不滅是則非化。」
復問:「世尊!何等不起,何等不滅,非是化耶?」
佛報言:「泥洹非化。」
須菩提言:「世尊!常說空不動轉,無有雙法,無不空者,是故泥洹亦復如化。」
佛言:「如是,如是!一切皆空,亦非聲聞、辟支佛所作,亦非菩薩、佛之所作,審空者是泥洹。」
復問:「世尊!於空過去人行,當云何入、云何學、云何說?」
佛報言:「於須菩提意云何?但有過去世,無有當來世耶?」
薩陀波崘品第八十八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求般若波羅蜜者,當如薩陀波崘菩薩;仐現在於雷音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佛所,常修梵清淨之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薩陀波崘菩薩云何求般若波羅蜜?」
佛報言:「薩陀波崘菩薩求般若波羅蜜時,不惜身命,不望供養,不求名稱,常在寂處,聞空中之聲言:『住善男子莫起疲猒睡卧之意,莫念食飲,莫念晝夜,莫念寒熱,莫令意著於内外,莫左右顧視。行時當作是意,當如不行,於身五隂莫有起相。何以故?有起相者便於佛法有稽留礙,有留礙者便在生死苦,在生死苦者不能逮得般若波羅蜜。』
「爾時,薩陀波崘報空中聲言:『我當從教。何以故?我欲爲衆生而作大明廣宣佛法,我欲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作是語已,便聞空中聲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欲聞於空、無相、無願之法,當求索般若波羅蜜,當離相念,當離命見,當離人見,當逺離惡知識,當與善知識從事,當供養眞知識,當爲汝說空、無相、無願之法,當說無生不滅之法,當勸助人求薩云若。作是行者,聞般若波羅蜜不乆,或從經中聞,或從菩薩摩訶薩口聞。善男子所從得聞般若波羅蜜處,當視其人如世多羅。汝於法師當修反復莫得背恩,所從聞般若波羅蜜處則是眞知識,得聞經已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不復動轉,當自念言:「我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不逺,所生之處常值諸佛,常當逺離八不閑處,當得八樂之處。」持是德行當敬法師如敬世尊,莫以世俗冀望之意;於法師所當起法想恭敬之想,冀望想者當知魔事。若魔波旬或持五樂,或以細滑色聲香味來貢法師,法師以漚惒拘舍羅欲度衆生能爲受之。汝若見者莫起汙意,但當念言:「我未得是漚惒拘舍羅。」如法師所行,菩薩已逮漚惒拘舍羅者無所罣礙。譬如金剛無所不入不受塵垢,當以一調法行而觀法師。何等爲一調法行?謂諸法無著無斷。何以故?諸法皆空,無我無人、壽命,譬如幻化熱時之焰,當作是觀。法師導師作是觀者,令得般若波羅蜜不乆。善男子!當護魔事。善男子!若至法師所不見法師莫起礙意,當以法故恭敬法師。』
「爾時,薩陀波崘聞空中聲已,於是東行。東行不乆,意中念言:『向者不問,我當於何去?去是幾所?當從誰聞?』於是大哭,哭已念言:『我今於是,不復飲食,不復動轉,從一日至七日,不聞般若波羅蜜終不起。』」
佛告須菩提:「譬如長者有一子,其子而死;父毋悲哀,無復他念,但念其子。須菩提!爾時薩陀波崘一無復餘念,但念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作是哭時,於前便有如來之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其佛嘆言:『善哉,善哉!善男子!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行菩薩時,索般若波羅蜜亦如是。持是勇進之意,從是東行,去是二萬里,國名香氏。其城純以七寳七重繞城,池水周流七重,有七寳樹羅列重行,及七寳壍。其城縱廣四百八十里,其國豐樂人民熾盛,所有服飾珍寳異妙。其城中有五百欗楯,街巷市廛行伍相當,以諸雜寳金銀錯塗懸繒幢旛,譬如天錦城上臺觀、樓閣、埤堄皆七寳作,城上寳樹行列竒好,復以閻浮檀金爲交露蓋。以七寳鈴懸其樓閣,風起之時吹其鈴聲,其音和雅譬如天樂,其有衆生聞鈴音者以自娛樂。繞城池水冷煗和適常滿不減,其池水中有七寳船,其人乗船遊戲池水中,其人宿命有福功德而得致是。其池水中有波曇花、分陀利花、拘文羅花、優鉢利花,復有餘花雜種異色數千百種,三千大千國土所有妙花無不在彼。順繞其城,各有五百廬觀,亦七寳作姝好嚴事。一一廬觀有五百池水,其池縱廣各二十里,亦以七寳雜色妙花,其花大如車蓋,其花五色青、黃、赤、白、紅各自分明。其池中有鳬鴈、鴛鴦、孔雀、鵁鶄,異類竒鳥數千百種。其城廬觀所有寳物亦無有主亦無守者,以其國人宿福所致,常習行般若波羅蜜故,是以長夜受是福德。
「『善男子!彼有菩薩名法上。在其國中央有宮殿舍,廣縱四十里,皆以七寳作宮墻七重,所有欗楯七寳之樹、園觀、浴池亦復七重,其樓閣、欗楯、宫殿、門閫皆是七寳雕文刻鏤七重。法上宫裏有四廬觀:一名常樂,二名除憂,三名雜花,四名雜香。一一廬觀有八池水:一名曰賢,二名賢妙,二名曰樂,四名妙樂,五名吉祥,六名吉上,七名曰除,八名不還。其池四邊,邊各一寳:金、銀、瑠璃、水精。純以紫磨黃金爲底,以金羅網爲蓋。其一一池中金爲梯階,種種雜色硨磲、碼碯、衆寳雜成。其梯階兩邊,復以紫金爲芭蕉樹,其葉柔輭隨風委靡。其池水中亦有雜花如上所有。順池水邊又有花樹,風吹譜花墮池水中便如根生。其池水香如天栴檀。法上宫中有六萬八千大人,婇女圍繞娛樂。香氏城中男女皆來㑹,於常樂池觀共相娛樂。』
「其化佛言:『善男子!是法上菩薩與其眷屬共相娛樂。以三時說法,香氏城中衆人爲法上菩薩施設法座。於城中央,金、銀、水精、瑠璃爲座,細輭劫波育以爲其蓐,以天雜香而著其蓐。其座高十里,當其座上有諸男女把持垂珠,又散名花燒諸名香。何以故?敬於法故。法上菩薩坐其座上,以般若波羅蜜爲衆生說法。』」
「化佛復言:『善男子!香氏國人恭敬奉事法上菩薩,其像如是。有若干百千諸天,來㑹聽受般若波羅蜜,中有書者,中有諷者,中有口受者,中有念者,中有寂然念行之者。國中衆生皆是阿惟越致,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不復動還。
「『善男子!汝從是東去到法上菩薩所,可得聞般若波羅蜜。是法上者是汝前世眞知識也,常勸助汝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法上菩薩本求般若波羅蜜時亦如汝。今徃,善男子!晝夜莫斷於念,得聞般若波羅蜜不乆。』
「爾時,薩陀波崘聞是語已,踊躍歡喜言:『我何時當得見法師,從受聞般若波羅蜜!』」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九
音釋:
1.揽:魯敢切,與覽同,觀也
2.窈:音杳,深遠也
3.崘:盧昆切
4.壍:七豔切,遶城水也
5.欗楯:楯乳尹切,闌濫也
6.埤堄:埤匹詣切,堄研計切,埤堄城土女牆也
7.煗:乃管切
8.姝:抽居切,美好也
9.鵁鶄:鵁音交,鶄音精,鳥名也
10.門閫:閫苦本切,门橛也
11.雕:丁聊切,琢也
12.鏤:郎豆切,雕刻也
西安釋典文化龍藏法音工作室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