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第四
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邊莊嚴㑹第二之一
無上陀羅尼品第一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與大比丘衆及無量無數菩薩摩訶薩俱。此諸菩薩皆是一生補處,從異佛剎而來集㑹。
爾時世尊大衆圍繞,供養恭敬,而爲說法。時彼衆中有一菩薩,名無邊莊嚴,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今欲諮問,惟願如來哀愍聽許。」
爾時佛告無邊莊嚴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如來、應、正等覺恣汝所問,當隨汝疑而爲解說,令汝歡喜。」
時無邊莊嚴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爲趣求無邊智慧,被精進甲。諸菩薩等,求大方便善巧地者、趣無邊義智善巧者、決定大智初發起者、於菩提道已安住者,世尊!我爲如是諸菩薩故請問如來,亦爲利樂有情之類,心無等喻,思惟諸法,清淨智義甚深,大智方便,簡擇得無量義善巧決定,爲欲趣求大師子座、陞一切智師子之座,正初發起勇猛勤修獲不退轉,言辭善巧積集精進被甲胄者,爲如是等諸菩薩故請問如來。世尊!若有菩薩,於諸有情願欲超昇到於彼岸,復有志求無礙無畏,住無畏中,方便隨機演諸法義,善巧分別,不増不減,又於諸法本性自性如實宣揚。世尊!復有趣入無等喻心、最勝之心及無上心,得自在故,爲如是等請問如來。世尊!若諸有情求自然智及無師智,破無明㲉超於天人,最爲殊勝有希,利樂一切世間,當欲趣求大智無畏除自然智,欲示無邊知見善巧,將說無量決定之法,欲以光照世間天人。復有爲諸衆生樂欲,開示無上無礙大智方便,欲行究竟清淨智見,求一切智善巧地者,我今爲彼諸菩薩故欲問如來。世尊!若諸菩薩住是地已,速能圓滿成如來地,及能證得不可思議方便善巧波羅蜜多;以少功用成熟衆生,見前能得如是智慧,令諸衆生捨離惡法,増長善法,示菩提道諸佛種性,及能安立無量衆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退轉。世尊!彼諸菩薩能開覺路,於佛法中令心歡喜,我爲斯輩請問如來。世尊!此諸大衆皆悉已集,說微妙法今正是時,惟願如來開示演說如是法門,授諸菩薩,令得圓滿不思議願及一生補處所有善根。世尊!如是善巧陀羅尼門,如來隨時應當授與,使諸菩薩能持無量法門理趣善巧決定,及以言辭演說諸義,復有志樂當證菩提,安住無邊大神通業,成熟無量無數衆生,攝受如來善巧之智。惟願開示如是法門,當令衆生證菩提道。世尊徃昔於長夜中已發弘誓,令無數衆生安住佛智及自然智。如是陀羅尼門應當演說,令諸菩薩成自善根,及以如來威加之力,持彼無上不思議願。世尊!如來、應、正等覺已證無量方便善巧,得不思議住無畏地,了諸衆生意樂差別,無量億劫藴諸覺慧。世尊!此諸大衆瞻仰如來無時暫捨,於一切智智及諸法藏志求不怠、欲樂無猒,願聞如來決定之義。世尊安住一切智境,皆已知此諸菩薩願及發趣善巧成熟。世尊!是諸法門陀羅尼門圓滿句義,一切諸法決定善巧,如是法門如來應說,令諸菩薩未成熟者悉令成熟,已成熟者速得神通及一切智心解脫智見。世尊!若諸菩薩住不定地,是諸菩薩預聞法已,而得成就一切智境。世尊!我以此縁敢申巨問,惟願大慈威加守護,攝諸菩薩,說如是法。世尊!於後末世諍論起時,執著有情更相賊害,三毒増長壞亂正法,令諸菩薩於彼時中以大慈悲堪忍斯事,流布此法而無諍論。由順無諍則能攝受大慈大悲,及當積集諸善根力。世尊!我今敢縁斯義,請問如來無礙法門決定之義。」
「世尊!云何彼諸菩薩無量法門、法光明門及一切法方便發起?復願如來說不滅壞寂靜法門,兼演無邊微宻法藏,具足成就念力無斷,降伏魔怨及諸異論,而不爲彼之所摧伏。惟願如來演說正法,令諸衆生積集善根;亦令積集無邊善巧,於一切智智示現出生,隨念結集無量法要,得諸辯才,清淨具足,相續不亂,無等句義;欲令證得無量法門及陀羅尼眞實方便;又令衆生發起意樂,爲說先後两際加行,示現去來現在諸法,於因自在,法無所住。願諸菩薩了知十方如來本事,以神通無畏徧諸佛剎,授彼衆生清淨法眼,亦爲開示不思議法,成熟佛智方便善巧。我縁斯義敢有所請,惟願世尊說如來地廣大方便甚深之法,爲一切智,攝諸善巧無量不思議法理趣,令彼菩薩願及方便善巧圓滿。此諸菩薩預聞法已,悉皆獲證大法光明,成就菩提殊勝善巧,及彼弘誓悉令圓滿。」
爾時佛告無邊莊嚴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無邊莊嚴!汝今爲諸菩薩住清淨願方便善巧,亦爲哀愍諸衆生故,以決定慧善問如來,汝之功德無有限量。諦聽,諦聽,如實思惟,我今爲汝分別解說,令諸菩薩於佛智境出生無量種種功德。」
無邊莊嚴菩薩言:「唯然世尊!我等樂聞。」
爾時佛告無邊莊嚴:「若諸菩薩爲求無邊善巧願者,應知諸佛祕宻語言,受持思惟如理觀察。云何觀察?無邊莊嚴,如來之智攝諸善巧,有所宣說無不清淨,是諸菩薩應當進修此之法要。諸佛所說皆是平等,安住大悲普於群生,決定成熟諸有情類。或於下乗志希解脫,於聲聞道有於眞實最勝涅槃,弘誓圓滿成一切智。我今安住無上解脫,逺離餘乗下劣之法,善入諸佛祕宻語言,及說如來無比辭句,廣大清淨攝受諸法,令諸有情隨彼根性解脫成熟。然於是法皆悉平等,不増不減,無缺無漏,乃至無色及無等色,無邊無際,自性清淨。諸佛世尊之所演說,自性本性如實了知,而無有法了不了者。何以故?一切諸法皆是如來假名說故。若彼諸法由假名者,是則不可以法施設,亦無示現。無示現故,如來所說皆眞勝義,隨法同入一切諸法,於一切法不住分別,亦非不住。以分别法及無分別,如實平等證一切法無有差别。法無有生,如是生法無所有故;法無有法,生妄分別徧計度故;法無有起,不自在故;法無觀待,捨圓滿故;法無作用,無去來故;法無自性,超過一切自性法故;法本平等無有差别,無戲論故。隨所作法起殊勝願,無不成就,而於其中無有作者,乃至無有少法所得,皆歸於空。是故如來說一切法如幻如夢、無有高下。我當以此清淨弘誓攝衆生時,實無少非而可著者。無邊莊嚴,此是諸菩薩等法光明門。由斯門故,於殊勝願而得増長,如日出現光明普照。如是,善男子等於此法門能信解者,與諸衆生作法光明。
「無邊莊嚴,若諸菩薩内正思惟、外無散亂,安住能斷諸障礙者,隨念菩薩普光三昧,及能信解甚深法者,應當觀察此諸法門。一切諸法如來悉知,以縁起門開示宣說。如是縁起虚妄不實,自性本性皆悉空寂,是縁起性亦非眞實。能令衆生雜染清淨,於十方求皆不可得,無所得故無有攝受,無攝受故 於我所說尚應捨離,何況非法。所言捨離,彼亦非有,亦無所取、無有功用,本性清淨。一切諸法無有分别,了知分别如實性故。一切諸法無有所住,亦不可見,無異性故。是故諸法無住無依,但以名字施設而有,彼皆空寂,無有自性,無住而住。是故諸法無有住處,處無有故、盡故、滅故及變易故,如來但以異名宣說。如是宻意應當了知,不應執著善與不善。若執善法,彼不善法亦當執著。由執如是不善法故,生諸苦惱,佛以異名於此示說爲苦聖諦。由不執著善不善故,彼諸受滅,如來於此善法所斷,異名示說爲集聖諦。第二聖諦能了知故,滅故、盡故、無憶想故,猒離觀察無所有故,無喜想受無分别故,如來於此異名言說爲苦滅諦。了知第三滅聖諦故,是所求道如實悟入一切法地,超過一切憶想分别戲論之境,八支相應修習正見乃至正定,苦滅趣道聖諦了知,佛以異名於此宣說爲第四諦。諸佛世尊於此施設,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苦、集、苦滅及滅趣道。此苦無有,以世俗故假名施設。是無明等,一切皆是無智攀縁。何以故?於彼無智亦無有少攀縁可取,無有所證,無有光明,不可了知亦不可得,而於其中當有何物?一切皆是虚妄壞法,無有堅實。於中若以實物施設,彼即於常應有執著;若以無分别執著,彼即於斷應有執著。是故於苦不應分别,以智慧故應當了知,無智自性即苦自性,由與無明共相應故,無明亦不與物相應或不相應,彼亦無有。由彼不相應故,是故無明非分別、非不分別,不作不壞,亦無作者,施設、作者不可得故。無邊莊嚴,此是諸菩薩了知悟入無明自性順明法門。由是門故,能捨一切無明黒闇,現前證得隨順明法,於菩提分能善修習,於諸聖諦能善了知。是諸菩薩於此法門能得清淨,所謂由不生故,苦得清淨;不攀縁故,集得清淨;由滅盡故,滅得清淨;由修習故,道得清淨;信平等故,道即平等。如是諸法異名差別,應當解了。了已應斷,應證應修。於如來言若能解了,彼即徧知,彼即隨斷,彼即作證,彼即修習。是故聖者如是知已,於一切法不取不捨,便得安住四諦法門。
「無邊莊嚴,一切諸法無有分别,亦不増長,亦不積集。聖者如實善了知故,不起分别,不行戲論,能如實見,不毀不著。由道斷故,於諸善法不起分别,亦無戲論,況不善法。由無分别共相應故,亦復不住法非法斷。若徧知斷,即無法結及非法結。彼能了知結法虚妄,此虚妄法空無所有,此是彼等所入諦門。由是門故,不愛不恚,證捨圓滿,能斷諸結,安住正道,到於彼岸,證法自性,而無入出。
「無邊莊嚴,汝今當觀一切諸法本性皆空,自性寂靜,無有作者,諸法非實與結相應、非不相應。於彼無性法中不應執著,亦復不應離性非性而起分别。旣能了知因縁清淨,不應戲論。諸有一切因縁生法,彼縁性空,究竟清淨,如是因縁非互相應。諸法展轉無有所作,無有所行,無有事業,如是思惟一切諸法互相空故,無有自性,無依無住。無邊莊嚴,汝於此中應當悟入,則能増長不可損壞普徧光明清淨法門。由攝受故,當得清淨;無戲論故,當作光明超過結使;無所著故,當得出離。
「無邊莊嚴,一切諸法唯有名相開示宣說。何謂名相?相謂四大所造諸色,名謂一切非色之藴。如是名相,一切皆悉虚妄不實,以顚倒故而有執著。或色是我,色是我所,相分别故,有名示說。如是名、色,二俱不實,一切皆是虚妄壞法,如幻如夢。色體不堅如夢所見,乃至四藴亦非眞實,但以世俗文字施設。如是知時,不見有苦;由實諦故,無有攀縁;無攀縁故,心無所有;無所有故,何有與彼攀縁相應?由此而能於涅槃界得超過想及所知滅。
「無邊莊嚴,三界由想、作意所生,是故說言三界虚妄,想及作意亦非眞實。彼所有想即色執著,所有作意皆與受、想、行、識相應。諸法本性亦無相應、非不相應,乃至非想,亦非作意。想及作意,本性皆空,所有言說,亦皆虚妄,但假施設,令性寂靜。無邊莊嚴,諸法本性以假名故,如是所說亦皆平等。無邊莊嚴,於此法中證於實諦,諸菩薩等應當了知,謂諸如來一切結使皆捨離故,凡所演說終不唐捐。汝等於此應善思惟,無令執著,於一切法勿生分别,離諸戲論,了一切法無有自性,而於衆生起慈悲想,思惟悟入如是法門,爲利一切開示演說。云何法門?謂了無明諸有爲法、悟智見等諸無爲法,應徧清淨證入一切有爲無爲,無戲論智。非數入數、非數住數,隨順如是非數法故,證入無爲清淨法門,獲得徧持光明智慧,攝受諸法令不失壞,能以覺慧方便善巧,廣爲衆生演說諸法。無邊莊嚴,此是諸菩薩等入陀羅尼門。由是門故,出生廣大差别覺慧,及能發起演諸法義善巧之智。
「無邊莊嚴,此中何者是彼陀羅尼門?由是菩薩於諸法中能得緫持方便善巧。無邊莊嚴,此中菩薩住徧清淨善巧之智,行於辯才,由義覺慧觀察諸法本性自性。然一切法自性無住,無名無相,無所建立,無徧建立,不可宣示,但以世俗言辭演說。所有諸法本性自性皆不可說,無來無去,無有文字,文字清淨無有功用。何以故?諸法本性等虚空故。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作無起,無相清淨,以虚空開示演說,此則諸法無門之門。門清淨故,究竟無染,亦不隨染。何以故?諸法究竟,不生不起,所有自性,亦不生起。是故,當知三世所說一切諸法自性無性,亦不應執諸法無性,此是諸菩薩無所執著陀羅尼門。爲諸菩薩門清淨故,如是開示說一切法。有形相者,所說形相即非形相,不作不壞,不愛不恚。是故,當知形相門者則爲非門。門清淨故,由是能得入無形相清淨法門。爲欲了知此形相門無所有故,不以有義如是宣說,無所作故,入無形相。無邊莊嚴,如是所說無形相門,爲陀羅尼清淨故轉。
「無邊莊嚴,所言門者猶如虚空,一切諸法依於虚空而有生滅,彼生滅者性皆平等。作是觀時,無有生滅,無所攝受,於一切法應如是知,一切諸法亦非攝受、非不攝受,非等、非不等,乃至無有少法而可得者。由是能了此形相門,爲得無相門清淨故開示演說。無邊莊嚴,言無相者,所謂無身及身施設,無名無句亦無示現。於此教義應當了知,彼無形相與虚空等。言虚空者,亦無虚空及空示說,此是無明隨順明智力聚法門。菩薩能證陀羅尼門理趣方便,由證入故,無有諍論,無有忘失,隨入無斷祕宻語言陀羅尼門。譬如有龍,名無熱惱,降澍大雨,流澍無斷。無邊莊嚴,所言陀羅尼者,是何句義?」
無邊莊嚴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陀羅尼者,即是隨順諸法祕宻方便假名,即是隨念徧持之業,即是說法語言之句。由智聚力,得入如是陀羅尼數。以善覺慧,應當受持無量無邊菩提之力。世尊!如我所解,此無邊智演說方便,爲欲利益諸衆生故,開示流布,令法不斷。世尊!此陀羅尼門,是大虚空、是大方廣,以是義故,能廣宣說。由說平等能攝受故,名隨教法,善巧開示,廣大流布。文字差别得圓滿故,通達辯才而得成就;由觀察義善巧說故,於義辯才而得圓滿;決定諸法善開示故,於法辯才而得圓滿。哀愍衆生以大慈悲而能攝受,由攝受故次第調伏,令得清淨,無諸戲論而能演說平等捨法。世尊說此陀羅尼祕宻方便法門品時,無量無邊善巧之義從佛口出。」
爾時佛告無邊莊嚴菩薩摩訶薩:「所言門者,即是如來一切智智門之増語。於此門中,由語言故而得演說一切諸法。如來安住無邊清淨,究竟清淨自然智見,以無所住無所建立,流注廣大甚深之法。無邊莊嚴,如來甞說一切諸法皆是佛法,以於諸法能善了知名爲佛法,諸法本性與佛法等,是故諸法皆是佛法。由能了知法、非法故,說能了知一切諸法。能了知者,即能了知陀羅尼門。此陀羅尼而能徧入一切諸法,所謂語言、演說、談論。一切語言、演說、談論,皆由文字表示宣說。是中文字,阿字爲初,荷字爲後,猶如入胎、受胎、持胎以毋爲先,又如種子長養以父爲先,如藴積集以生爲先,次後建立餘分差別,六處諸根次第成熟。如是字毋爲先,一切文字差别和合。如是字毋爲先,先發長養。所謂阿字爲先、荷字爲後,諸餘文字在其中間,隨彼相應,和合而轉,此即能入演說語言陀羅尼門。又當了知一切諸行皆悉壞滅,如彼文字書學成已尋當除滅,如是一切有支建立皆當壞滅。如彼諸行和合故生,彼不和合應知壞滅。如是二種相應和合,建立一切諸有愛結,亦由如是二種和合,建立一切有爲諸法。如是觀察,漸次能淨無作法門,由此能入演說生滅陀羅尼門,令諸菩薩方便善巧速得圓滿。猶如字毋阿字爲初,荷字爲後。如是作已,應以語言、演說、談論,善入一切祕宻言辭,又應了知無障礙法開示宣說。無邉莊嚴,猶如字毋阿字爲初,乃至諸餘一切文字分别作已,作意相續入於書寫;荷字之後更無文字而可建立。由是二種作意,能生一切有爲之行,彼二分别無有眞實。以於眞實無少文字,本性自性亦無分别及不分别,而於其中亦復無有少分所作。」
「無邊莊嚴,一切諸法以智所知,是智皆從文字建立而得生起。由是文字不成就故,彼智亦復無有形相可得。何以故?以於眞實無有形相。由入如是無形相故,捨離一切所作事業。無所作故,捨離一切有爲之事。無邊莊嚴,此是陀羅尼清淨善巧徧持法門。若諸菩薩於此學時,能起一切無礙事業,爲諸衆生宣說正法,令不缺減,不住諸想覆蓋著心,及能逺離想及作意,以能趣入諸法覺慧,證無邊智理趣善巧。
「無邊莊嚴,若諸菩薩徧取名已,了一切法唯有種種積集言說所起之名而無眞實。如是知者,應當隨入陀羅尼門理趣善巧。云何應入陀羅尼門理趣善巧?知所有名而無住處,不住諸法内、外、中邊,於一切處都不可得,但依積集種種言說而假施設。於施設名如實隨覺,是如實句,以此實句應當了知一切諸法無名無說。此是諸佛力無畏地,於所有法應以此門開示演說。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非一性、非異性,諸法無有一、異性故。此一切法非生非有,如是宣示諸法亦空。法若空者,彼即無相;若無相者,即無願求。若法是空、無相、無願,則不可知、不可徧知,不應說彼若有若無。言有無者,但是言說,不應於中而生執著。何以故?如來常說,若不執著一切法者,是眞勝義;若有著者,由是著故於彼彼法隨生執著。如是執著一切皆空,是敗壞法,但唯虚妄戲論分别。無邊莊嚴,汝應當觀演說諸法,而於彼法實無示說,豈於此中有能說者而爲他說?無邊莊嚴,此清淨法,從諸如來之所演出,能了知者甚爲希有。
「無邊莊嚴,汝等今於我前聞如是法,能善了知,住清淨信,能生勝解,雖復衆多,而於後世希有衆生於此法中能徧了知。唯除今時親於我所,發弘誓言:願於來世利益安樂諸衆生故,而當受持如來法教。若曽往昔於如來所,承事供養,深生信解,愛樂希求,於甚深法理趣善巧願聽聞者,此諸菩薩當能獲得陀羅尼法。無邊莊嚴,由於徃昔供養如來,復得值遇無量諸佛承事供養,於甚深法因縁理趣深信解者、善求於法多勝解者、趣行深廣求大乗者、聲聞乗人猒離三界於甚深法勤修行者,此諸人等,未曽聽聞此甚深法。無邊莊嚴,如來爲欲利益安樂此諸有情,令證甚深廣大無量難見難解種智覺故,而復宣說甚深之法。此非愚夫無聞執著不求法者之所行地,有如理修行,善根具足,於微少過生大怖畏,於諸怖畏而求解脫,是此等類之所依處。
「無邊莊嚴,如來今爲汝等天人世間常演說法,不生勞倦,由佛徃昔行菩薩道時,於無量億劫精勤修學此甚深法,旣修學已,方便迴向:云何爲諸有情當轉無上微妙法輪,及爲有情而得示現無上大智,令一切智智種性不斷?無邊莊嚴,此由如來徃昔願力,爲令一切種性不斷,及威加此陀羅尼句,開示演說此甚深法,廣令流布,使諸有情於佛法中當能悟入,令一切智種性不斷,光闡弘宣此諸法教。無邊莊嚴,汝等今欲隨學如來,有諸衆生希求法者,開示演說,勿生勞倦。
「無邊莊嚴,諸菩薩等如所聞法,於大衆中當廣開演所有法行。由是當得近於佛智,能速證獲陀羅尼門。由證陀羅尼故,以少功力而能受持光明照耀清淨法門。無邊莊嚴,一切諸法本性清淨,若法本性,非彼相應、非不相應,非和合住、非不和合,於諸法中而無有法。若無有者,則無有處而可示說。唯除因盡,因盡故即離,離故即滅。我爲有情了知故,說一切諸法本性自性,於彼無因,即無因盡,無因盡故,無離無滅。無邊莊嚴,汝觀如來之所說法如是清淨,若有以法觀如來者,彼於如來見不清淨。何以故?如來非法亦非非法。如來尚不安住少法,何況非法。若住非法,無有是處。如來超過諸表示法,不可宣說,一切語言皆清淨故。是故,如來最極甚深廣大無量。
「無邊莊嚴,如是如來非色表示,非受、想、行、識之所表示。如來亦非色盡解脫,非受、想、行、識盡解脫。由是如來絶諸表示,與色等法非共相應、非不相應,而於一切有爲、無爲能徧解脫,不起分別,無有戲論。如來不與色取相應,亦復不與受、想、行、識諸取相應,永斷一切取藴根本,而亦逺離諸法根本。謂無戲論,不入不出超度瀑流,不住無上諸佛智境,亦非不住,應說如來不住少法、不取不捨。如說如來,說法亦爾。如來不相應故,如來之法亦不相應。如如來法,諸法亦爾。依如實理,諸法皆如,是故世尊說一切法悉是眞如,一切法如與佛眞如無二無別、非一非異。如來安住無分别法,非徧計故。無邊莊嚴,如來說法,終不超過一切諸法。何以故?無有少法可超過故。無邊莊嚴,如來於彼某時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然於彼時實無有法而可得者,以一切法及諸隨法不可得故,不起分別,亦復不起法與非法及作意想,於彼本性清淨法性而不安住,亦不建立。如是了知簡擇法時,亦無了知及簡擇者。無邊莊嚴,此所演說第一義句,即是如來非句之句,句清淨故。以是義故,諸菩薩等得一切句清淨之智,由是能入無邊理趣陀羅尼門,亦無少法而可證入,不來不去。
「無邊莊嚴,所言句者,無句可得,非句句故,於一切句應如是知:如是諸句是猒離句,若猒離句是虚妄句,若虚妄句即猒離句。彼一切句是滅盡句,若滅盡句即眞如句,若眞如句即究竟句,若究竟句是盡離滅句,若盡離滅句即涅槃句,若涅槃句即非世俗,無句施設,亦無示說。無邊莊嚴,言一句者,於一切善、不善法中平等趣入。云何一句?所謂離句。於猒離中無有少句,是一切句,猶如猒離句,亦非句,句清淨故。若句清淨即涅槃清淨,若涅槃清淨即句清淨。如是諸句皆不可說。若以語言宣示句者,而彼語言於十方界求不可得,誰爲誰說?故諸言說一切皆空。彼若空者,即無有義,不應於中戲論、分别出生。如是諸句義者,一切皆是無分別句、無戲論句。是故修觀行者,尋求觀察一切句時,當知皆爲離滅涅槃。如是諸句不異涅槃,亦不可說,然非不異。由言說句皆虚妄故爲清淨句,宣說善巧表示諸句,非實表示。若非表示、非不表示,則處中道。若處中道,則無分别,以於此中分别斷故。於此法性平等入時,而無有處行少惡行,無所得故。如是不行,亦不徧行,不等近行,若如是行,諸佛說爲菩薩乗者無有少法而可行時,彼行菩薩地,安住無上清淨陀羅尼故。
「無邊莊嚴,我今當說陀羅尼句。由是句故,令諸菩薩得陀羅尼,而能開示無邊法藏。應說此等住無諍地,以能摧破諸他論故,極寂靜故,廣演法故。此中何者是彼法門陀羅尼句?」
「哆姪他若曳(一) 微若曳(二) 隖計(三) 烏迦(上)筏底 (四) 阿(引)𡀔計(五) 阿(引)𡀔迦(上)筏底 (六) 鉢囉 (二合上)陛(七) 鉢囉(二合上)婆(上)筏底 (八) 娜唎設儜 (尼頂切)(九) 你娜唎設曇筏底(十) 遏替(十一) 遏他筏底(十二) 戍闥儜(十三) 鞞戍闥儜(十四) 鉢唎戍闥儜(十五) 吃唎(二合)耶(十六)(上聲) 吃唎(二合)耶筏底(十七) 嗢哆囉尼(十八)(上聲) 珊哆囉尼(十九)(上聲) 麽訶毗社曵(二十) 麽訶毗社耶筏底(二十一) 阿怒珊地(上)(二十二) 阿鉢囉(上、二合)底珊地(上)(二十三) 𢈔伽(上) 磨弞捺陀(上)(二十四) 悉地(二十五) 悉馱遏梯(二合)(二十六) 悉陀(上)遏他(上)筏底 (二十七) 麽底 (二十八) 麽底鉢囉(合二)鞞 (二十九) 嗢哆唎(三十) 嗢哆囉筏底 (三十一) 弭磨唎(三十二) 彌磨囉怒散地(三十三) 薩嚟(三十四) 薩囉筏底(三十五) 薩囉(引)怒伽底(三十六) 娑冥(上)(三十七) 娑麽㘕婆(上)弭伽底(三十八) 羯底 (三十九) 阿你伽底(四十) 阿鉢囉(上、二合)底你筏底(四十一) 彌勢曬(四十二) 彌勢曬筏底(四十三) 阿(上) 麽醯你(四十四) 你磨醯你(四十五) 鉢囉(二合)磨醯你(四十六) 鄔(引)荷鄔哆囉儜(四十七) 麽囉鉢娜曵(四十八) 阿(上)勢鎩 (去)(四十九) 阿怒跛勢鎩 (五十) 阿怒伽迷(五十一) 阿鉢囉(二合)底伽迷(五十二) 阿伽(上聲、呼)帝(五十三) 阿娜伽(上聲、呼) 底(五十四) 伽底弭戍馱你(五十五) 鉢唎戍第(五十六) 薑(去)竭荖 (初假切)(二合)掣(尺曳切)娜你夜帝(五十七) 麽底鉢囉(二合)避帝(五十八) 麽底毗戍馱你(五十九) 三縵多(引)怒羯帝(六十) 三縵多鉢唎縛(房可切)嚟(六十一) 三縵多毗戍馱(六十二) 你阿怒跛仡囉(二合)呬 (六十三) 阿你仡囉(二合)呬帝(六十四) 呬那(引)囉梯(二合)(六十五) 阿囉他(二合) 毗戍地鉢囉冥(六十六) 奚都你地珊寧鉢囉(二合)避底(六十七) 鉢囉(二合)避多筏底 (六十八) 毗你設者(二合) 曵(六十九) 避你設者(二合)耶(引)怒羯帝(七十) 阿難多囉梯(七十一) 阿難多苾仡囉(二合)奚(七十二) 麽社毘戍地(七十三) 阿怒竭囉奚(七十四) 鉢囉(二合)竭囉荷毗戍馱你(七十五) 阿地耶(二合、引)多麽(二合) 毗竭帝(七十六) 麽呬囉馱(二合) 毗戍馱你(七十七) 苾地耶(二合、引)怒竭底 (七十八) 苾地耶(二合、引)怒散地(七十九) 鉢唎戍馱你(八十) 」
「無邊莊嚴,此是陀羅尼標釋之句。諸菩薩等由是句故,而能隨念無量如來所有法藏,亦能爲諸有情開示演說,住無諍地;復能隨入一切義句理趣善巧,善能了知無量廣大差别智覺,隨其所願皆得圓滿。」
大寶積經卷第四
西安釋典文化龍藏法音工作室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