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四
西晉三藏無羅叉共竺叔蘭譯
漚惒品第七十之餘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爲行般若波羅蜜?云何念?云何入?」
佛言:「當知五隂有常無常、有堅固無堅固、有眞無眞,當作是知,是爲行般若波羅蜜。入般若波羅蜜,當如入空觀。諸所有皆無所有,當作是念。」
須菩提言:「世尊!菩薩學般若波羅蜜當至久如?」
佛言:「菩薩從初發意行般若波羅蜜至坐道場,當作是行,當作是念,當作是入。」
須菩提言:「世尊!菩薩念般若波羅蜜,當以一意念耶?」
佛言:「菩薩常以一意至念般若波羅蜜,不得令他餘之意中得其便。行般若波羅蜜,作是入、作是念,不離薩云然念。念般若波羅蜜,當如意法,隨意不離。」
須菩提言:「世尊!般若波羅蜜持行、持念、持入,逮薩云然耶?」
佛言:「不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持是不念,得薩云然耶?」
佛言:「不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持念已不念,得薩云然耶?」
佛言:「不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亦不念亦不不念,得薩云然耶?」
佛言:「不也。」
須菩提言:「當以云何得薩云然?」
佛言:「如如。」
「云何如如?」
佛言:「如眞際。」
「云何如眞際?」
佛言:「如法性、如衆生性、如夀性、如命性。」
「世尊!云何如法性、如衆生性、如夀性如命性?」
佛言:「於須菩提意云何,吾我、壽命、衆生爲可得不?」
須菩提言:「世尊!不可得。」
佛言:「吾我、壽命、衆生不可得,云何有衆生名衆生?菩薩當作是知,不以有名入般若波羅蜜,不以有名入諸法得逮薩云然。」
須菩提言:「世尊!是六波羅蜜不當以名耶?」
佛言:「六波羅蜜及諸法,皆不以有爲無爲之法及三乗之法。」
須菩提言:「世尊!若諸法不可名、不可有名,云何有名?云何有五趣生死及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三耶三佛?」
佛言:「於須菩提意云何,衆生名處爲可得見不?」
「世尊!不可得見。」
佛言:「衆生處尚不可得見,何況有五趣、三乗之法。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者,當學無處所,所名諸法無處所。」
須菩提言:「世尊!如世尊所說,爲不當學五隂耶?乃至薩云若不當學耶?」
佛言:「當學五隂,亦當學薩云然;雖學亦無所處。」
「云何所學而無所處?」
佛言:「學五隂、薩云然,亦無所生、無所滅。」
復問:「云何學無所生、無所滅?」
佛言:「當學所作無所有。」
「云何當學所作無所有?」
佛言:「觀法如自觀無所有相,是爲學所作無所有。」
「云何自觀無所有相?」
佛言:「如觀五隂空,如觀六情空,如觀内外空,如觀有無空,如觀禪空,如觀滅脫禪空,如觀三十七品空,如觀道空。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當作是觀,當自觀相法空」
須菩提言:「世尊!若五隂空乃至于道亦空,菩薩當云何行般若波羅蜜?」
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爲不成之行。」
「云何不成之行。」
佛言:「般若波羅蜜不可得是故,菩薩亦不可得,行亦不可得,亦無有行者,亦無有當行者,亦無有已行者。是皆不可得,是菩薩般若波羅蜜無成之行。何以故,諸戲不可得見故。」
須菩提言:「世尊!菩薩如是爲不成行,新發意者當云何行般若波羅蜜?」
佛言:「菩薩從發意,當無所倚法。學行六波羅蜜皆當無所倚,乃至薩云然,當念無所倚。」
「云何爲倚?云何爲不倚?」
佛言:「二者爲倚,一者爲不倚。」
「云何爲二?云何爲一?」
佛言:「眼色爲二,六入念法爲二,道與佛爲二;是爲二。」
「云何,世尊,從有倚中無倚?從無倚中有倚?」
佛言:「亦不從有倚中有倚,亦不從無倚中有倚。倚與無倚而一等入者,是謂無倚。須菩提,菩薩於倚無倚等者,是謂無倚,當作是學。菩薩如是學般若波羅蜜者,是爲無有倚。」
須菩提言:「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行倚亦不行不倚。云何行般若波羅蜜,具足諸地而逮薩云然?」
佛言:「菩薩不住於倚具足諸地。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亦不倚,道亦無所倚,行般若波羅蜜者亦不可得見。菩薩當作是行。」
「世尊!般若波羅蜜不可得見,道亦不可得,行道者亦不可得。云何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分別諸法是五隂、是爲道耶?」
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亦不倚五隂,亦不倚道。」
復問:「若菩薩不倚五隂亦不倚道,云何具足六波羅蜜過菩薩位?云何淨佛土、化衆生?云何逮薩云然?云何轉法輪?云何當作佛事?云何脫衆生生死?」
佛言:「菩薩亦不爲五隂故行般若波羅蜜,亦不爲道故行般若波羅蜜。」
復問:「爲阿誰故行般若波羅蜜?」
佛言:「適無所爲故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諸法無有作者,般若波羅蜜亦無有作者,亦無成者。道亦無作者亦無成者,菩薩亦無有作者亦無有成者。菩薩當作是行般若波羅蜜,應無所作、應無所成者。」
須菩提言:「世尊!若諸法無作無成者,亦無有三乗之處。」
佛言:「無作無成之法處不可得。何以故?以凡愚癡之士入五隂,倚五隂自貢髙,倚道貢髙,便念言:『我當得道度脫衆生。』何以故?須菩提!佛以五眼尚不能得五隂及道,況於凡夫愚癡無目而入五隂欲度衆生?」
須菩提言:「世尊以五眼不得衆生,不見可度者,云何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而云何處衆生於三際?」
佛言:「我亦不見得阿惟三佛,我亦不得衆生,我亦不見三際,亦不得亦不見,以衆生無身。及有身想,但以是戒之耳。所說教,但以世俗故有是言教,非是最第一義無言之教。」
須菩提言:「世尊!不住最第一要義,成阿惟三佛耶?」
佛言:「不也。」
須菩提言:「從四顚倒成阿惟三佛耶?」
佛言:「不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不從第一要義得,亦不從四顚倒得,將無世尊不逮正覺耶?」
佛言:「不也。」佛言:「如來逮正覺耳,亦不住有爲性,亦不住無爲性。譬如如來化作如來,亦無所住,亦來亦去亦住亦坐,亦復行六波羅蜜,亦能行禪,亦行四等、四無形禪,能行五通、三十七品,能行三脫門,行内外空及有無空,亦行八解脫、九次第禪、十力、四無所畏、佛十八法,亦能轉法輪。此化佛復化作無央數人,化佛語人言:『有度,有衆生,有三際。』」
佛問須菩提:「是化佛所化,頗有三際、衆生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告須菩提:「是故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知諸法如化,無所度脫。菩薩於般若波羅蜜當作是行,當作是知。」
須菩提言:「如世尊言,諸法如化。如來所化身與如來身,有何等異?有何等差別?」
佛言:「亦無有異,亦無有差別。何以故?如來亦有所作,化亦有所作。」
復問:「無有如來,化獨能有所作耶?」
佛言:「能有所作。」
「云何?世尊!」
佛告須菩提:「過去有佛名須扇頭(須扇頭者此云極淨),如來彼佛世時,人無有行菩薩道者。則佛現般泥洹,作化佛留住一劫。行佛事一劫已,後彼化佛授應菩薩行者莂,復般泥洹。人皆呼般泥洹,不知是化。」
佛言:「化亦無生,亦無泥洹。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者,當解諸法如化。」
須菩提言:「世尊!若化所作、如來所作無有差別者,所作功德云何畢施之恩?若供養化佛、供養如來,彼供養者,至般泥洹其福盡滅不?」
佛言:「如來爲一切天及人作福田,化如來亦復是一切之福田,等無有異。」
佛言:「置是供養如來、化如來所作功德。若有人慈意常念佛,其福至畢苦乃盡。」
佛言:「置是慈意之福。若人但以一把之花散虚空中,須㬰念佛,其福亦復至于畢苦。」
佛言:「置是散花之福。但有人能稱南無佛者,其功德福亦至于畢苦。須菩提!施如來之福,甚大弘普。須菩提!當作是知,諸法皆等,化佛及佛無有差別。菩薩當作是行般若波羅蜜,當解諸法之法亦不當滅、亦不當捨,是般若波羅蜜法亦不當別,乃至諸法亦當如是。」
須菩提言:「世尊!若諸法不當別,如來云何言:『是色、是痛、是想、是行、是識?』云何說:『是内法、是外法、是善是惡、是漏是非漏、是道是俗、是生是死、是有爲法是無爲法?』世尊!如是諸法將無分別耶。」
佛言:「不也。但以名字數示衆生,欲使解耳,亦無所分別。」
「世尊!是無名號之法,云何以名相教授衆生欲令得解?」
佛言:「行亦無名、亦無相、亦無入,行亦無苦、亦無相、亦無入。諸佛及弟子亦不入相。若名有入名,相亦當入相,空亦當入空,無相亦當入無相,無願亦當入無願,眞際亦當入眞際,法性亦當入法性,無爲法者亦當入無爲法。是諸法但以字耳,字亦不入字。菩薩住於以名相行般若波羅蜜,亦不當入名相中。」
須菩提言:「世尊!若諸有爲法但以名相住者,菩薩爲誰而發道意?爲誰受若干勤苦行六波羅蜜?爲誰行禪及無形禪,及行四等、三十七品,緫三脫門、具足大慈,皆爲誰行?」
佛言:「以名相數相,諸有爲亦不以名相空,是故菩薩行菩薩道逮薩云若。及轉法輪,以三乗法度脫衆生,是名字及相亦不生滅,如所住無有異。」
須菩提言:「世尊說薩云然耶?」
佛言:「爾。我所說薩云然、薩云然事,說道慧事。」
「世尊!是者有何差別?」
佛言:「薩云若者,是諸聲聞、辟支佛事。道慧事,是諸菩薩摩訶薩事。薩云若事者,是諸佛如來事。」
復問:「云何薩云若是聲聞、辟支佛事?」
佛言:「諸内外法,羅漢、辟支佛悉知。雖知,不住衆道事。」
「何等爲菩薩道慧事?」
佛言:「菩薩者,一切諸道皆當說、皆當知,及三乗道亦當具足知,亦當作三道之事,亦不受眞際覺。」
復問:「菩薩云何具足佛事、不覺眞際?」
佛言:「未具足佛事、未化衆生,不當受眞際覺。」
復問:「菩薩當住於道中受眞際證耶?」
佛言:「不也。」
「云何,可從無道耶?」
佛言:「不也。」
「世尊!可從道非道耶?」
佛言:「不也。」
「亦不道亦非非道耶?」
佛言:「不也。」
須菩提言:「世尊!當云何?」
佛言:「於須菩提意云何,汝本住於道滅盡諸漏耶?」
須菩提言:「不也。」
佛言:「汝從非道滅諸漏耶?」
「世尊!不也。」
佛言:「汝以道非道滅諸漏耶?」
「世尊!不也。」
佛言:「汝以道亦非道亦非非道滅諸漏耶?」
「世尊!不也。我無所住而滅諸漏,雖滅諸漏而無所住。」
佛告須菩提:「菩薩亦復如是。雖爲眞際作證,亦無所住。雖言薩云若、薩云若事者,亦一事耳。」
「世尊!何等爲一事?」
佛言:「寂淨者是也。」
佛告須菩提:「諸所言、所有形貌之像、起滅之事,佛悉覺之,是故名薩云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薩云若、薩云若事、道慧事,是三句緒除寧有差別不?緒有盡有餘者不?」
佛言:「緒盡無有差別也,但爲佛諸習緒盡耳,聲聞習緒不悉盡。」
「世尊!爾爲緒不盡得泥洹耶?」
佛言:「不也。」
「世尊!泥洹者爲有差別耶?」
佛言:「不也。」
「若無差別,世尊云何說諸習緒不盡?」
佛言:「諸習者非習緒也。雖有婬怒癡爲凡夫身作耗,非爲是緒。如來者無緒。」
須菩提言:「世尊!道亦無所有,泥洹亦無所有,云何說言是須陁洹、是阿羅漢、是辟支佛、是三耶三佛乎?」
佛言:「是皆因無爲而有名,是須陁洹、是阿羅漢、是辟支佛、是三耶三佛耳。」
「世尊!從無爲而有名耶?」
佛言:「不也。但以言說,有是言耳,不從最要第一之義也。所以者何?第一要中無若干行也,亦不施若干,爲愛斷者故施後際。」
「世尊!諸法相各自空,眞際不可知,云何知有後際?」
佛言:「如是!諸法相空,眞際不可知,何況有後際?不知諸法相空者,我爲是輩說前後際耳,諸法相者亦無前後。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者,當知諸法相空。如是諸法行空,於諸法無所入,亦不入内法亦不入外法,亦不入有爲無爲法,亦不入三乗法。」
復問:「世尊!所言般若波羅蜜者,何以故言般若波羅蜜?」
佛言:「得度第一諸法之度,最第一度三乗之道,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乗,皆乗般若波羅蜜得到彼岸,是故言般若波羅蜜。又復超越諸法之塵不得堅要,是故復言般若波羅蜜。眞際、法性及如,皆入般若波羅蜜中,是故言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般若波羅蜜於是諸法亦不合亦不散,有見無見、有礙無礙於是諸法亦不合散。以般若波羅蜜無形、不可見,亦無有對,一相則無相。所以者何?生諸法、諸辯故。諸天及世間、魔怨、異學及聲聞、辟支佛家,一切無能斷截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者。所以者何?一切魔怨及諸二地皆不可得故。須菩提!菩薩於般若波羅蜜義中,當作是知、當作是行。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般若波羅蜜義中,行無常義,苦、非我義,知苦集義,知盡道義,知消滅義,知不起義,知法義,見一遍知義,自知義,知他人意義,行如所言。須菩提!菩薩於般若波羅蜜,當知是義、當作是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羅蜜中,義以非義皆不可得,云何菩薩於般若波羅蜜當習諸義?」
佛言:「菩薩深義者,般若波羅蜜是,當作是行。菩薩於婬怒癡有耗故,不當行邪見之義,亦不當行於六十二見,知其無義,亦不當行。所以者何?婬怒癡如於法亦無所益、亦無所耗。諸見之義如,亦無所益、亦無所耗。言五隂有所益無所益,亦不當行;乃至道言有所益無所益,亦不當行。何以故?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時,亦不見有所益、無所益。有佛無佛,諸法湛然,亦無所益、亦無所耗。須菩提!菩薩當除有益無益,當作是行般若波羅蜜。」
「世尊!云何般若波羅蜜亦無所益、亦無所損?」
佛言:「諸有爲法常閑亦無所作,是故般若波羅蜜亦無所益、亦無所損。」
「世尊!諸有爲義,非是諸佛及佛弟子耶?」
佛言:「諸有爲法皆是諸佛及佛弟子也,亦不以益、亦不以耗。譬如虚空如,不爲所作興、亦不爲無所作興。般若波羅蜜亦如是,亦不爲有所益興、亦不爲有所耗興。」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不從不有爲般若波羅蜜學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耶?」
佛言:「如是!菩薩從不有爲深般若波羅蜜學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不以二應。」
「世尊!云何一法?爲逮一法耶?」
佛言:「不也。」
「世尊!不一者爲從二法耶?」
佛言:「不也。」
「世尊!云何亦不從一亦不從二,云何有逮?」
佛言:「逮無所得,亦不以得,故逮故得。」
種樹品第七十一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爲甚深無衆生,而菩薩摩訶薩爲衆生慊苦求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譬如士夫欲於空中種樹,菩薩爲衆生故欲逮薩云若。」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欲爲衆生逮薩云若,以想爲衆生而度脫之。須菩提!譬如有人欲種樹者,而不知樹根,亦不知莖節枝葉花實。取其栽而種之,隨時漑灌而長養之,稍稍莖節枝葉花實各各具足,便取枝葉莖節其中用者各取用之,又取其果而食之。須菩提!菩薩用一切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次行六波羅蜜逮薩云若,枝節莖葉花實益於衆生。以葉度三惡趣;以有花故便有四性尊者及諸四天,乃至無思想無思想慧天;實者如菩薩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逮薩云然,便有須陁洹果、斯陁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有菩薩便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益衆生果。以是果處衆生,於三乗雖成阿惟三佛,亦不見衆生處。從想度衆生,亦不見得衆生,亦無有處可爲成阿惟三佛者。須菩提!菩薩當作是學,行般若波羅蜜當作是念。」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知是菩薩亦如如來。所以者何?有菩薩來往故,便斷於三惡趣。八難處皆斷,諸貧窮下賤處皆斷,三界處皆斷。」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當知是菩薩如如來無有異。菩薩若猒懈怠者,終不逮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之道,世間亦無有聲聞、辟支佛也,三惡之趣、三界無有斷時。」
佛言:「當知是菩薩如如來,如汝所言。何以故?以如知有如來,知有辟支佛,知有衆賢聖;以如知有五隂,知有有爲、無爲性。是諸如亦是如,是故名曰如。菩薩學是如,逮薩云若。從是中來,是故名曰如來。以如等故,當知是菩薩便爲是佛。須菩提!菩薩當學般若波羅蜜如。學般若波羅蜜如已,當學一切諸法如。學諸法如已,當學具足一切法如。具足如已,逮於諸如得自在。逮如自在已,善於諸法根。善諸根已,便見衆生隨行之趣。知諸趣已,便具足慧願。具足慧願已,便淨三世慧。淨三世慧已,便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已,便饒益衆生。饒益衆生已,便淨佛土。淨佛土已,便逮薩云若。逮薩云若已,便轉法輪。轉法輪已,安立衆生於三乗法。立衆生已,於無餘泥洹而般泥洹。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自觀諸善之德及他人德,當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須菩提白佛言:「唯,世尊!諸天、阿須倫及世間人民,皆當爲應行般若波羅蜜菩薩作禮。」
佛言:「如是,如是!諸天、世人皆當爲之作禮。」
「世尊!初發意菩薩爲衆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得幾所福?」
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三千大千刹土中衆生,皆立於羅漢、辟支佛道。於意云何,得福寧多不?」
須菩提言:「世尊!甚多,甚多。」
佛言:「不如是菩薩爲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意,其福倍多,百倍千倍巨億萬倍。」
佛言:「復置是三千大千刹土。若復有人教三千大千刹土中衆生,令立黠地、信地、八地、見地、薄地、淨地、已辦地、辟支佛地,其福不如發意菩薩爲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其福甚多,百倍千倍巨億萬倍。須菩提!三千大千刹土中衆生皆初發意,其福不如以正定菩薩,功德出彼上百千億萬倍。復令三千大千刹土滿中成就菩薩,其福不如如來,百千巨億萬倍。」
須菩提白佛言:「新發意菩薩當念何等?」
佛言:「當念薩云若。」
「世尊!薩云若者,爲何等務?爲何等尊相像?」
佛言:「薩云若者,無所有,亦無有相亦無無相,亦不生亦不現。」
須菩提言:「世尊!但薩云若無所有?五隂,内外空及有無空,四禪、四等、四無形禪,三十七品及三三昧,八惟無、九次第,十種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四無礙慧、佛十八法及六神通,諸有爲無爲性,復無所有耶?」
佛告須菩提:「薩云若者,自無所有。自無所有者空。」
「世尊!何以故無所有?」
佛言:「無所作者,爲無所有。以是故,諸法所有無所有皆空。又,須菩提!諸法空、無相、無願,諸法如如,諸法如眞際,諸法如法性,是故諸法所有皆無所有、皆空。」
「世尊!若諸法所有皆無所有者,何等是初發意菩薩漚惒拘舍羅,行六波羅蜜,行四禪、四等、四無形禪,行三十七品,行内外空及有無空,行十八法,行薩云若,淨佛國土、教化衆生?」
佛言:「於諸空法有所作者,則是其漚惒拘舍羅,能淨佛土、教化衆生;知佛國土及衆生所有皆無所有。菩薩行六波羅蜜爲佛道作因縁,乃至薩云若亦爲佛道作因縁;知道事所有皆無所有。菩薩行六波羅蜜與道場作因縁,至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慧、四等、佛十八法,爲薩云若慧具足道事,一時一意,以智慧一時合,應便逮薩云若。爾時所作諸習之緒悉滅已,無所從生故。持佛眼觀三千大千刹土,尚不見無所有,何況所有?須菩提!如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於諸法不見所有亦不見無所有,是爲菩薩摩訶薩漚惒拘舍羅。尚不見無所有,何況所有?又復菩薩行檀波羅蜜,布施無所有亦不知,受者無所有亦不知,道意無所有亦不知,乃至薩云若無所有亦不知,逮覺者、當逮覺者、已逮覺者無所有亦不知。何以故?一切諸法無所有,非佛所作,非弟子、辟支佛所作;諸法無所作,離諸所作故。」
須菩提言:「世尊!將無法離法?」
佛言:「雖言法,爲離法。」
須菩提言:「世尊!若法法相離,云何知法離法?諸法所有無所有,無所有法不知無所有,有法亦不知有法,有法不知無所有法,無所有法不知有法。菩薩於無所知法,云何當知所有無所有法?」
佛言:「菩薩以世事習故,現有所有、現無所有,非第一最要義。」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世事及最要義,爲有異耶?」
佛言:「無有異。世事如、最要義如,衆生不知是如,以是故現世事有所有、無所有。又,須菩提!衆生於五隂有相不知無所有,以是故作是分別說法,欲使衆生知無所有。菩薩欲行般若波羅蜜者,當作是學。」
菩薩行品第七十二
於是須菩提白佛言:「唯,世尊!菩薩行、菩薩行者爲何事?」
佛告須菩提:「菩薩行者,道行也,是故名爲菩薩行。」
須菩提言:「世尊!菩薩行者爲在何處行?」
佛言:「於五隂行,空於内外法,於六波羅蜜行,於内外空及有無空作四禪行,於四無形禪行,於四等行,於三十七品行,於三三昧行,於佛十力行,於四無所畏行,於四無礙行,於十八法行,淨佛國土行,教化衆生行,入於文字行,不入文字行,於陁鄰尼行,於有爲無爲性行;作行不令道有二,是則爲道行,是則爲菩薩摩訶薩空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爲佛?」
佛言:「以道覺故言佛。又,須菩提!逮審諦法,法覺故言佛。超越審諦法故,故名爲佛。又,須菩提!眞覺諸法故名爲佛。」
須菩提言:「世尊!覺者爲何謂?」
佛言:「以空法覺,以如覺,以法覺,但以字爲名。須菩提!覺之義是不可斷義,如及爾一,住無有變易,是故名爲覺。又,須菩提!但以名相故名爲佛。諸佛如來之道故,是故名覺。諸佛世尊皆共覺故,故名爲覺。」
須菩提言:「世尊!菩薩行道爲行六波羅蜜不?爲行薩云若不?爲成何等善?増益何功德?有生有滅、有著有斷耶?」
佛言:「菩薩行道行六波羅蜜至薩云若者,於諸法亦無所成亦無所敗、亦無所増亦無所減、亦無所著亦無所斷。」
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道者,不於諸法有所墮,於諸法亦不有所成敗、有増有減,亦不生亦不滅,亦不著亦不斷。」
須菩提言:「世尊!若菩薩於諸法無所墮、無所觀,云何受持六波羅蜜而自於相行空?云何行四禪?云何行四等、四空定?云何行三十七品及三脫門?云何行十種力、佛十八法?云何行大慈大悲?云何行菩薩十住?云何過二地?云何過於菩薩位?」
佛告須菩提:「菩薩不以二事行六波羅蜜,亦不以二事行薩云若。」
須菩提言:「世尊!若菩薩不以二事行六波羅蜜、行薩云若者,云何從初發意至後發意?云何得増益功德?」
佛言:「諸有以二行者,是輩無所増益。何以故?二事行者,於凡愚人有所増益。菩薩從初發意至後發意,不以二事増益功德。以是故,諸天及人不能壞菩薩令墮二地,其餘衆惡不能制菩薩令不行六波羅蜜及薩云若。」
須菩提言:「世尊!菩薩爲功德故行般若波羅蜜耶?」
佛言:「亦不以功德故行,亦不以無功德故行般若波羅蜜。菩薩要當供養諸佛,要當具足諸善功德,要當與眞知識相得,爾乃得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世尊!云何菩薩供養諸佛,具足功德,得眞知識,乃逮薩云若?」
佛言:「菩薩從初發菩薩意常供養諸佛,諸佛所說十二部經常當受持,堅持守念,便得陁鄰尼起諸無礙。起無礙已,在所生處至薩云若,終不忘失所知所持、所可供養諸佛功德,終不生惡趣、八不閑之處,便受淨意。已得淨意已,淨佛土、教化衆生。以是功德,終不離眞知識,終不離諸佛、諸菩薩、諸眞人及讃嘆佛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當供養諸佛,當具足諸法受諸功德,當與眞知識相隨。」
當得眞知識品第七十三
於是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摩訶薩,不供養諸佛,不具足諸功德,不遇眞知識,將無不能逮薩云若?」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無不供養諸如來者,無不具足諸功德者,無不得眞知識者。何以故?雖供養諸佛,雖作功德,雖得眞知識,尚未逮薩云若;何況不供養佛,不作功德,不得眞知識,而欲逮得薩云若?是事不然。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學般若波羅蜜者,當供養佛,當作功德,當得眞知識。」
須菩提言:「世尊!菩薩何以故當供養佛,作諸功德,得眞知識,乃逮薩云若?」
佛言:「以無有漚惒拘舍羅故,不從諸佛聞漚惒拘舍羅事,功德未具足,未逮眞知識故。」
「世尊!菩薩當具足何等漚惒拘舍羅,乃當逮得薩云若?」
佛言:「菩薩從初發意已來,持薩云若意行檀波羅蜜,施於三乗,亦施人及非人,皆具足薩云若念,亦無施想、亦無受者想、亦無行檀波羅蜜想。何以故?諸想法者,亦無所有、亦無所生亦無所滅。觀見諸法亦無轉還者,皆度諸法之相,不見諸法有所作,以具足漚惒拘舍羅者,便増益諸功德。已増益功德者,便行檀波羅蜜,教化衆生、淨佛國土,亦不自受其報,但欲益於衆生;所作不受其報,行檀波羅蜜但欲度脫一切衆生。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四
西安釋典文化龍藏法音工作室校對